诸葛亮在北伐时犯了哪些兵家忌讳?

心有明叔一点通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都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三:

1 天时

刘备死后,后主刘婵即位。诸葛亮辅政,深感责任重大。当时蜀汉建国不久,地方不稳,朝野动荡,百废待兴,理应休养生息,囤积粮草,整理内务,积聚实力再谋求北伐。并且曹魏在曹操多年的治理下,国家人口众多,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粮草器械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一直和东吴眉来眼去,互相利用,互为犄角。相反,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亲率70万大军伐吴,两家联盟彻底闹掰。最后陆逊一把火把刘备的大军烧的几乎全军覆灭,也间接造成了刘备之死。自此两家结下了深仇大恨。所谓“唇齿存亡”,东吴反而会和曹魏暗地里勾搭上,以求自保。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还是执意北伐,东吴是有很大的隐患的,诸葛亮也必须防上一手,不然会造成两面受敌的局面。所以天时上已经落在下风了。

2 地利

大家都知道,当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被东吴的吕蒙杀死。刘备哭其弟,诸葛亮暗地里在哭我的荆州啊。因为他明白,荆州这个地方对于蜀汉来说太重要了。当时的荆州,是处在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的交集地。地处长江中游地区,北过江可攻宛洛,东顺江可取江东,西逆流可进益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蜀汉拥有荆州,便可实现隆中对,即携荆襄之兵以向宛洛,东又可顺江而取江东,又是保护西线的一道战略屏障,可以低抗东吴,曹魏,减轻益州方面的压力。如果东吴占有这里,同样北可提荆襄之兵以向宛洛,西可逆流而上攻取蜀中,同样也是一道战略屏障,减轻和缓解东线压力。若曹魏取得这里,可同时分两线攻东吴,也可以分两线进入蜀中取蜀汉。同样的,也可以保护豫州地区,缓解豫州平原所面对的军事压力。可惜,荆州一失,蜀汉伐魏最好的突破口没有了,只能选择出岐山突长安洛阳这条线。缺点很明显,战线拉的太长,供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多次北伐都是供给出现问题而不得不退。所以,地利是彻头彻尾的短板。

3 人和

“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深刻的反应了当时蜀汉朝政的窘迫。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操碎了心,他日理万机,事必躬亲,殚精竭力,举轻若重,如老牛般努力撑起蜀汉一片天。无奈的是,蜀汉始终没有发掘出优秀的将领和治国能臣。只是靠诸葛亮一人是不能逆天改命的呀!本身北伐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蜀汉国家实力状况来看,蜀汉人民赋税偏重,民生怨道,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蜀汉已经失了民心。诸葛亮自知自己寿命有限,想在自己临死之前完成先帝托孤的大业,便不得不逆天而行,只希望灭了曹魏再休养生息。只可惜一场大雨彻底浇灭了他的所有希望。他郁郁而终,死不甘心啊。可悲可叹可敬!

人和也完全不具有,所以北伐注定要失败。


史客不轻松


用人不当,供应困难,山地作战,对手狡诈,战将稀少,后方不济,逆天而为/


Gjfwxws123


蚂蚁撼大树,自不量力。但我们钦佩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


扑热息痛paracetamol


全对,但是太要求十全十美,结果都不美


aaaaaaaa客


对于诸葛亮北伐,其战术上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是诸葛亮却犯下了三个兵家大忌。第一个就是没有举贤任能,第二就是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第三就是没有积聚经济基础。这三个问题都一直伴随着诸葛亮的北伐,所以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

1.没有做到举贤任能

简单来说刘备死后蜀汉还是有不少人才的,但是诸葛亮这个人没有同刘备一样举贤任能,这就使得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诸葛亮一开始只培养一个马谡,马谡其人也就当个参谋,战场上还是得需要有经验的将领,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诸葛亮却启用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马谡,最后街亭失守,好好的北伐大局被扭转。正因为诸葛亮不能举贤任能,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

2.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一些上层官僚,对诸葛亮的政策持有异议,私下里或公开地加以抨击。比如在第三次北伐时,刘禅听信谗言,将得胜的诸葛亮紧急召了回来,原因就是受到了李严的挑拨,这也断送了一次绝佳的机会,再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府长杨仪也互相憎恨,不火不相容……令人诧异的是,诸葛亮明知这些矛盾,但不予处理,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存在发展。所以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诸葛亮的第二大失误。

3.没有积聚经济基础

自刘备入川开始,益州地区境内的战争与对外战争连年不断,其人力物力的损耗十分严重,蜀汉政权的经济虚弱拮据。虽然诸葛辅政后曾“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但只推行了一年便又开始了平定南中的战争,短促的时间内,根本难以恢复其元气之二、三。平定南中之后,虽然可以从该地征调兵赋,但无法补强蜀汉政权虚弱的经济机体。诸葛亮在其所上的前后出师表中奏称,“益州疲弊”,“民穷兵疲”,“危急存亡之秋”,这并不是他故意危言动主之词,而实在是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在没有经济支撑的情况之下就开始北伐是诸葛亮的第三个错误,毕竟战争打的就是经济。

以上三点是我认为诸葛亮在北伐时犯的兵家大忌,当然因要稳定蜀汉的各方面,北伐或许是诸葛亮在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的无奈选择,又或许司马懿先走的话,北伐就或许成功了。

我是@子夜清尘,一个对历史有所感悟的大男人,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子夜清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兵家大忌有哪些。笔者差了一些资料得知,有不明敌我、临阵换将、瞻前顾后、举棋不定、后方不稳、保障不力、四面出击、围城无阙、将帅不和、软肋示人、通信不畅、求胜心切、背水决战、未战而怯、予敌喘息、轻敌冒进、分兵作战、将士不用心、胜则骄,败则馁,敌未动而我先动。总共20条,那诸葛亮在北伐时犯了哪些兵家忌讳呢?

不明敌我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一开始都没有了解清楚敌方的统帅是谁,而且之后知道了是司马懿,但是又不知道这个人的用兵谋略,反而司马懿很了解诸葛亮,而诸葛亮不了解司马懿。

后方不稳

后方不稳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北伐在最高潮的时候,剑拔弩张,李严等人污蔑诸葛亮早晚有称帝之志,刘禅听信谗言,急召诸葛亮回朝,这才导致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

保障不力

北伐军的大后方保障是有李严和黄权这些蜀汉旧臣供给的。尤其李严一直是北伐大军粮草筹备的最高领导。但是五次北伐就有三次因为粮食的问题而失败。

软肋示人

蜀汉军队的软肋一直是粮草,粮草,粮草!这个问题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才解决掉,诸葛亮在魏国境内,战区屯田,以作长久战的准备。

求胜心切

诸葛亮自白帝城托孤后,为了蜀汉的前途着想,一心决定北伐!赵云也是这样的志向,临死前都喊着北伐!但是“北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办法,因为蜀汉是汉朝最后的火种,曹魏刚刚称帝,根基不稳,如果和平发展十几年后,中原那样的富庶之地,蜀汉完全没有胜算了。所以诸葛亮求胜心切,指望速战,但是遇到了天下第一防守大将——司马懿。一个拖字诀战胜了诸葛亮。

将士不用心

这里的将士可以说“马谡”吧!马谡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也是第一次去实践的时候,成功的当了一次“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变通兵法,失街亭,等于失去了咽喉要道,致使第一次北伐大败而归。

综上所述,诸葛亮犯了兵家六大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