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敌的“刘裕”

英雄无敌的“刘裕”

为了证明刘裕英雄无敌,历史一方面掩盖晋、燕综合国力的悬殊,另一方面又肆意夸大了燕国的骑兵优势。  

南燕虽然是一个国家,但他充其量也就是从前燕国的一个州;而且还是黄河以南的一个州。这样一个国家,能长久拥有、维持一支足够规模的精锐骑兵,本身就让人不敢相信。  

南燕虽然是鲜卑人为主建立的,但他既然是一个黄河以南的帝国。那他就会渐渐丧失骑兵的优势。  首先是战马的来源问题。只有占据草原地区,或是紧靠草原地区,才可以很容易的获得源源不断的战马。远离这些地区,想获得战马的成本、难度都会增加,从而很难拥有、维持一支庞大的骑兵队伍。从这层意义上,南燕的骑兵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也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  

其次是骑兵作战的机动性问题。  

因为文学故事的渲染,我们常常认为骑兵对步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事实上,骑兵的优势主要是机动性,而不是正面攻击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帝国与匈奴上百年的战争中看出来。  

匈奴对汉帝国的战争模式,通常都是这样的。那就是汉帝国集结军事主力,匈奴军队马上撤退。  

在这种背景下,汉帝国通常只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玩命追击匈奴军队,但追来追去,通常只是追到一个绝对不利的地方、时间里,与匈奴突然进行一场决战。如果你不想和匈奴这样打仗,你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送美女、给嫁妆,尽量避免与匈奴没完没了的打仗。这是汉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的主要选择。  

最后汉武帝不愿意再对匈奴妥协,于是就用举国之力建立可靠的后勤保障,再组织一些精锐的骑兵,一再满足匈奴的作战要求。总而言之,匈奴认为在寒冷、干旱的、远离汉帝国的地区作战有利,汉帝国就选择在这些地方陪他们作战。  

不论汉帝国与匈奴汗国怎样打仗,但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匈奴汗国,从来都是避免与汉帝国正面决战,他只是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机动性。  

从这些战争去看,匈奴骑兵的优势主要还是表现在机动性上;并不是正面的大规模攻击上。因为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就是,匈奴从来不敢深入长城以南与中原王朝的军事主力对决。如果真如人们想象中那样,同样数量的骑兵对步兵有着不可想象的优势,那匈奴汗国岂非早就把汉帝国赶得无法在北方立足了?  

英雄无敌的“刘裕”

既然骑兵的最大优势是机动性,那当它的机动性受到限制后,它的优势自然也就丧失了。  

我们知道,匈奴之所以可以把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没有城廓、耕地的束缚,如果有了这种束缚,那匈奴军队就不能随心所欲的乱跑了。这也就是匈奴军队一再深入长城,却从来不试图占据某个重要城池的主要原因。  

汉帝国在与匈奴战争时,最大的问题常常都是无法捕捉到敌人的军事主力,即使捕捉到了,通常也只能在一个对自己极为不利的环境中捕捉到。但刘裕在与南燕打仗时,显然是没有这种担心。因为刘裕可以按着计划好的军事路线前进,南燕的骑兵想来打,刘裕就奉陪他;南燕的骑兵不想打,刘裕就只管按对自己有利的路线前进,不断打击选定好目标(南燕的重要城池)就可以了。既然如此,南燕就算有骑兵的优势,也无法随意选择作战地点了。  

因为我前面分析过,从综合国力上,南燕是远远弱于东晋帝国的。所以南燕当时根本就不敢四处分兵,所以他听到东晋帝国大举进攻,就把军队收缩在了帝国都城附近。在这种背景下,骑兵利用自己的机动性破坏东晋军队的后勤补养,也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派的骑兵少了,东晋帝国用骑兵对骑兵的方法也可以把他们收拾掉,如果派的军队多了,那南燕就等于没事把自己有限的军队分散使用了。  

为了证明刘裕北伐南燕,并没有客观的优势,一切只是刘裕能力的结果。御用文人一方面模糊了晋燕力量相差悬殊的事实,另一方面又夸大了南燕的骑兵优势。而在此基础上,又给大家讲了一个战争童话。  

这个战争童话是这样讲的。  

据说,为了对付南燕的骑兵,刘裕将四千辆战车一分为二,放置在部队的左右两侧,以阻止北燕军铁骑的冲击,战车之上全部布上帷幔,车上的士兵均手持长矛。面对这种布置,南燕骑兵自然毫无优势了。  

看到人们盛赞刘裕这种战术时,我不禁想起小时看的《岳飞演义》了。那个版本的《岳飞演义》有一个片段,据说岳飞手下某个将领,率领五百士兵路遇一小股敌军,于是就与敌将单挑。但很不幸,他失败后落荒而逃了。  

根据一般的演义故事情节,主将单挑失败,失去将领的士兵,恐怕就只有遭受敌将率人砍杀了。岳飞手下的那个将领,也感觉这种命运无法避免。于是他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寻找自己残存的士兵。但他很快就惊讶的发现,他的士兵竟然一个也没有损伤。于是他奇怪的问:“敌人哪去了?”这些士兵就告诉他说:“岳将军曾教过我们,如果主将失败,敌军冲来,我们就一块用箭射他。刚才敌人冲过来,我们一块射箭,把他们射跑了。”岳飞手下这个将领一听,对岳飞更是肃然起敬。  

当时,我也感觉岳飞真是聪明极了,他怎么会想出这种好的办法呢?但等长大后,却忽然觉得,如果这能证明岳飞聪明,还不如说别人都是傻子。因为这么简单的法子,谁想不出来呢?  

刘裕在步兵方阵外辅以战车。好像能证明刘裕聪明,但我们反过来再想想,这么简单的法子,谁会想不到呢?  

战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战争器械,所以在战争中运用战车,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如士兵懂得集体射箭一样。只要当事人有着正常人的智力,他就会自然而然这样做的。  

英雄无敌的“刘裕”

我们认为刘裕应用车兵的战术很聪明,大约是因为受到演义故事的误导,在演义故事中,通常都是几个将领在前面骑马,后面跟着一群可有可无的、跑龙套子的步兵。因为战役的胜负,通常总是将领之间单挑决定的,与那些士兵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事实上,古代战争,远比我们想像中要复杂。  

古代战争的胜利,绝不是依靠某个没有技术含量的方法去保证。比如依靠士兵集体射箭,再比如应用战车当移动掩体。因为这些内容,都也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正常人看一遍、甚至听一遍就能学会。  

我认为刘裕用车兵大破骑兵的战术,只是文学故事与政治宣传的合成版。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战车自古就存在,而刘裕这样应用战车,似乎也看不到任何技术含量。如果这样应用战车真有史书上所说的威力,那这种战术应该早就流行了。  

第二个: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这种战术,肯定会在此后成为人们争相学习、模仿的对象。换而言之,以后这种战术一定非常流行。  

但从历史上看,显然没有具体事实支持它。  

从这层意义上,刘裕用车兵大败慕容超的骑兵,应该是文学性远大于史实性的。  

我无意说,刘裕不懂得、或不曾用过车兵,我只是想说,车兵在当时的战争中,并没有那样了不起的。而且古代战争,也没有我们想像中那样简单的。  

从晋、燕综合国力的对比去看。南燕能把战争打成那个样子,已经不容易了。南燕既没有可以纵横开合的国际环境,也没有发挥机动作战的地理、经济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它让东晋军队钝兵于坚城下半年之久,已是一种很大的成功了。  

英雄无敌的“刘裕”

事实上,只要在这半年时间里,国际环境或东晋国内,发生一点对南燕有利的变化,南燕就有可能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但很可惜,南燕都也没有等到。  

东晋帝国内部的卢循、徐道覆之乱,正好晚了一点点,事实上直到南燕快灭亡前几天,卢循徐道覆才起兵的。等叛乱消息传到刘裕那里时,刘裕已撤回东晋境内了。如果卢循、徐道覆早起兵上两三个月,刘裕听到这个消息,哪还敢继续钝兵于广固城下呢?  

历史的大趋势,通常绝不是偶然原因可以改变的。比如当时,一个人无论有多英明神武,也无法走出晋武帝的覆辙。  

但历史的细节,许多时候却是偶然性可以改变的。比如刘裕的成功,如果卢循、徐道覆早起兵上两三个月,刘裕想全师撤回东晋都会有些困难,就算能全师撤回东晋,当他与卢循、徐道覆打得难解难分时,南燕军队怎么可能不趁火打劫进攻淮南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刘裕的英雄事业能不能继续下去,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