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拒絕和談,薩達姆為何親自槍斃了衛生部長?

不帶走一片花瓣


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讓德黑蘭與巴格達心力憔悴,儘管對決雙方在停火之後都高調宣稱自己才是這場戰爭真正的贏家,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這場投入和損耗高達六千億美元的戰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

1981年9月,薩達姆的軍隊基本上完成了對伊朗胡齊斯坦省港口城市阿巴丹的包圍,但在當月底,德黑蘭集結了10萬兵力實施反攻並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圍堵。此後伊朗方面勢如破竹,接連發動了代號為“勝利行動”和“耶路撒冷聖城行動”的大規模攻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攻勢都是德黑蘭發起的以收復失地為目的的反攻。但在上述兩個行動中,伊拉克軍隊損失慘重,而伊朗也通過“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收復了西南部的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此役直接迫使伊拉克方面在1982年6月中旬宣佈單方面停火併試圖與德黑蘭進行談判。

而彼時才剛剛完成伊斯蘭革命的德黑蘭也深知,如果繼續打下去不僅會元氣大傷,而且也會給新生政權帶來不可預測的危險,所以伊朗也同意與薩達姆談判。但時任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的霍梅尼卻給出了一個進行談判的先決條件:以薩達姆下臺換兩伊和平。

霍梅尼的條件對於剛登上巴格達權力巔峰不久的薩達姆而言是艱難的,但為了改變伊拉克在戰爭中逐漸乏力的局面,薩達姆還是就與伊朗談判事宜與自己的內閣召開了一場緊急會議,希望能從他的親信口中得到一些建議。

其實,薩達姆開會討論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目的就是為了儘可能的拖延時間給自己的軍隊以喘息之機。在薩達姆看來:向伊朗妥協並下臺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更希望軍自己的政官員能夠用強硬的態度支持繼續與伊朗作戰,甚至不惜一切代價。

客觀而言,作為追隨薩達姆的親信應該最瞭解自己的上司在想什麼,但總有一些人會不合時宜的自作聰明:時任伊拉克衛生部部長的里亞德-侯賽因就是這樣的人。當別人都在豪言壯語的支持與伊朗血戰到底時,里亞德站起來提議:總統可以假裝下臺,然後等伊朗撤軍後再上臺執政。

里亞德此言一出就使得薩達姆大為光火:這不是擾亂軍心嘛!而且在那個政局動盪的時候,我一旦下臺還會有再次上臺的機會嗎?薩達姆幾乎是未加思索就下令將里亞德帶到會議室旁邊的一間房子裡,就地槍決。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巴格達與德黑蘭並沒有進行談判,而此時距離戰爭最終結束還有六年之久。而就在里亞德被槍斃的次月,伊朗集結12萬兵力發動代號為“光明普照”的第一次巴士拉戰役,兩伊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兩伊戰爭的爆發,既有薩達姆的原因,也有霍梅尼的原因。當時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剛剛成功,軍隊中優秀的軍官遭到清洗,許多武器的零部件兒,因為去西方化和美國斷交而得不到補充和更新,戰鬥力大為削弱,剛剛上臺的霍梅尼還沒有完全在伊朗立住腳跟,經濟問題,社會動盪中眾多原因削弱了伊朗的實力,薩達姆希望趁機打擊伊朗,從而掌握阿拉伯下游地區的石油控制權,使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同時打斷霍梅尼向伊拉克輸出革命的進程(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鬥爭)。



因為伊朗進行伊斯蘭革命之後,高舉反美的大旗,所以美國偏向伊拉克,為伊拉克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而伊拉克也獲得了來自蘇聯方面的外交支持,而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一位伊拉克提供了經濟援助。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伊拉克派出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地進行了大轟炸,同時派出地面部隊從北,西,南三個方面包圍伊朗,伊朗倉促應戰,損失嚴重。好在一個月之後,伊朗就抵抗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一年多之後,伊朗就進入反攻階段,不久之後,伊拉克宣佈撤出在伊朗的駐軍,兩國的邊界又恢復以往。



此時的伊拉克害怕被伊朗打敗,於是向伊朗提出了和談要求,但是霍梅尼想要趁勝追擊,徹底打敗伊拉克,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向伊拉克提出了讓薩達姆下臺和賠錢的要求,薩達姆好不容易通過政變上臺怎麼可下臺呢?況且一旦自己下臺,按照當時動亂的局面來說,還有可能被殺死,所以薩達姆不可能同意這樣的要求,於是他就在首都巴格達開了一次內閣會議,研究應對的辦法。



在會議上,薩達姆話裡話外都表示想要和伊朗一戰到底,偏偏這位衛生部部長揣摩不到薩達姆的意思,站出來說出了一條妙計。就是讓薩達姆先假裝下臺臺,等到伊朗撤軍之後,薩達姆再,上臺繼續執政,面對這條“缺心眼”的建議,所有人都不敢發表意見,薩達姆就問有沒有人同意衛生部長觀點的,結果沒有一個人敢支持這個建議,然後這位衛生部長就被抓到隔壁的房間槍殺了。



薩達姆殺他我認為有幾個原因,第一是覺得這位部下太愚蠢了,不僅僅是沒有琢磨到自己的意思,而且還提出這麼“傻到家”的建議,難道是讓自己承認害怕伊朗?那自己下臺之後還能上臺那?就算上了臺不得被恥笑嗎?言多必失這句話真的是什麼時候都不過時啊!


風雲一點通


這個問題主要是和兩伊戰爭有關。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後,就想把他的革命思想輸送出去。而伊拉克作為伊朗近鄰,什葉派佔到55%,但在伊拉克卻是從屬地位。伊朗企圖用輸出革命的方式,將伊拉克改造成和伊朗一樣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霍梅尼的這種企圖,最終目的就是想推翻薩達姆,以什葉派取而代之。脾氣暴躁的薩達姆哪能受得了這個,再加上兩國本來就有阿拉伯河的主權糾紛,盛怒之下的薩達姆率先揮師大舉進攻伊朗。


一開始,伊拉克打的順風順水,一度攻入伊朗腹地。但波斯人的剽悍和不服輸的鬥志,輔以錯綜複雜的地形,逐漸讓伊拉克吃不銷了。到了1982年,伊朗逆襲佔據了戰爭的主動,開始反攻伊拉克軍隊,還佔領了伊拉克的部分領土。由於戰爭耗資巨大,將伊拉克積攢多年的財富都化為烏有,再打下去不只是撈不到什麼油水,還會繼續出現更大虧空,薩達姆開始後悔發動了這次戰爭。

一向不服輸的薩達姆竟然主動向伊朗示好,希望雙方都各自撤軍,恢復到戰爭前的狀態中。不過,一心要用聖戰改變中東的霍梅尼卻不幹了,拒絕無條件停戰。想停火可以,伊拉克必須賠款,薩達姆必須下臺,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霍梅尼這實際上就是不想停止戰爭的腳步,目的就是一舉吃掉伊拉克。

薩達姆當然明白這些,他內心也對霍梅尼恨到了極點,不惜一切代價和伊朗死克那是必然的。但為了顯示自己的民主作風,更是為了試探下屬對他權威尊重的程度,他走形式般的開了個內閣會議,就霍梅尼提出的停戰條件徵詢大家的意見。這只不過是薩達姆玩的一個小把戲罷了,聰明的人當然要和領導一起同仇敵愾,堅決戰鬥到底。如果真弄不清薩達姆的意圖,別發表意見就可以了。

可偏編有這麼一個自作聰明的糊塗蟲,竟然建議薩達姆先假裝下臺,待到和伊朗實現真正停火後,再回來當總統。不用說,大家都猜到了,這個人就是題目中所說的當時的伊拉克衛生部長,他的名字叫里亞德•侯賽因。結果可想而知,這個想讓薩達姆暫時假裝放棄權力的人,命運是很悲催的,讓薩達姆拖出去親手槍斃掉了。


權力在薩達姆眼中如同性命,不容下屬就此議長論短,哪怕是暫時放棄也不行。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一言不合己意就將人斃掉吧。薩達姆為自己的自負和傲慢也負出了慘痛的代價。8年兩伊戰爭所帶來的巨大損失不說,從此之後,再沒人敢對這位強勢的總統說真話了。這使得薩達姆更加目空一切,狂妄自大了,他真的認為伊拉克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所以,兩伊戰爭1988年結束,他又不長記性的發動了對科威特的戰爭。正是這場戰爭,在毀掉自己的同時,也讓整個伊拉克處於長期的混亂動盪之中。


當然,伊朗的情形也好不到哪裡去,窮兵黷武的結果就是讓國家變得貧窮。假如兩個國家不發動戰爭,專心致志搞建設生產,再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何致於到現在一個失去了很多主權,另一個被美國製裁嚴重孤立的地步呢?


高山流水116820061


  1. 當時衛生部長里亞德-侯賽因理解錯了領導的意思,當時領導是想和談,但是必須保全自己的面子,比較戰爭是自己發動的,現在要結束戰爭必須給個理由,不能有損薩達姆的威望,要讓外人以為是伊朗主動求和的,可是衛生部長理解成領導著急求和,儘管這樣還不至於到了被槍斃的地步,最多是領導以為這個傢伙腦子有不聰明沒眼色不會辦事,開除了事。

  2. 但是接下來他建議薩達姆假裝辭職,這就不簡簡單單是沒有眼色的問題了,這是要謀反呀。薩達姆作為一個獨裁者,本身就很多疑,自己主動辭職,簽訂合約。首先自己的威望會損失很大,然後萬一給了國內其他一些野心家機會,自己就完蛋了。同時他提出薩達姆辭職不是私下說的,而是在公開場合提出的,如果薩達姆辭職,就是表明當初發動戰爭是錯誤的,如果不辭職就是表示不想和平。最後沒辦法薩達姆只能殺了他表示要繼續戰鬥。


圖上談兵


那個衛生部長勸薩達姆暫時退位 結果讓薩達姆給剁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