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儒聖弟子多賢士(二)

二賢祠前話原憲 安貧樂道任城侯

在商丘古城的東南隅,曾建有二賢祠,這是為紀念“孔門七十二賢”中孔子的宋國弟子原憲、司馬耕所修,系康熙四十四年邑紳宋烒創建,祠中奉祀有二位先賢的塑像。二賢祠是在原憲祠的基礎上修建的,當時祠前立有“原子憲故里”碑碣一通。清康熙《商丘縣誌·人物》將原憲、司馬耕二人單列“先賢”篇,僅次孔孟二聖,並加編者按曰:“仲尼之徒,洙泗之士三千,而有名籍者不過數十人,而宋得其二,足為邑人光矣,故以冠於諸品。”他倆作為儒家先賢,在商丘文化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印痕。

商丘: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儒聖弟子多賢士(二)

在孔門眾賢中,原憲以安貧樂道著稱,後人常將他與顏回並提,“論古則知稱夷、齊、原、顏,言今則必官爵職位。”(《潛夫論·交際》)原憲,字子思,宋人,小孔子36歲。曾任過孔子家宰(管家),孔子給他俸祿粟米九百斛,他推辭不受。他曾問孔子何為“恥”,孔子教導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即如果國家政治清明,做官領取俸祿;如果國家政治黑暗,還做官領俸祿,這就是恥。對孔子的教誨,個性狷介的他始終遵循,並以終身不仕來實踐自己的信念。在修身方面,原憲主張不行“克、伐、怨、欲”(《論語·憲問》),即一生之中避免“好勝、自誇、怨恨、貪心”四種毛病。雖然孔子不同意做到這些就可以稱“仁”,但還是肯定了這樣做是難能可貴的。《莊子·讓王》中記載有“原憲桑樞”“原憲居魯”的故事。

孔子死後,原憲隱居於衛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在衛國,原憲過著“不厭糟糠,慝於窮巷”的生活(《史記·貨殖列傳》),“清淨守節,貧而樂道”(《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生活雖然清苦但仍保持自己的氣節。一次,子貢高車駟馬,拜訪原憲。原憲衣著破爛,出來迎接。子貢又見原憲居處“蓬戶甕牖,上漏下溼”(《新序·節士》),便問:“夫子豈病乎?”原憲回答說:“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聽後非常羞愧地走了。唐代吳筠有《詠原憲子》詩:“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晏如,絃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逝後從祀於曲阜孔廟大成殿前之東廡內,唐玄宗尊之為“原伯”,宋真宗加封為“任城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