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其人其事

北宋文壇領袖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其人其事

歐陽修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他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是宋代文學史上的文壇領袖,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他在散文創作上的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結合,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還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另外,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的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與宋祁合作);並獨撰《新五代史》;因喜收集金石文字,編有《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傳世;傳世散文《醉翁亭記》,是其不朽的文學名篇代表。

歐陽修在傳統文化的重重束縛下堅持自我。他淡泊名利,在學術上對當時僵化的風尚和陳舊價值觀進行了抵制和反撥。他樂於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自其門下。創作成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

曾因一首《望江南》而捲入莫須有的罪案

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在滁州做知州時所寫。而這個知州系被朝廷貶謫而來,貶官之前他擔任龍圖閣大學士、河北都轉運按察使,負責河北南部、河南和山東北部的行政及官員考核工作,權利很大。官做得好好的,卻突然被貶到了滁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捲入了一件莫須有的罪案,而這件罪案的證據居然就是他本人寫的一首詞。

歐陽修其人其事

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一批名臣實行了一系列“均公田”、“厚農桑”等改革措施,其時歐陽修銳意言事,力挺范仲淹等人,得罪了不少達官貴人。後來新政失敗,范仲淹等人紛紛被貶離開朝廷,歐陽修自然也難逃宵小們的打擊報復。

就在這時,恰巧他的外甥女張氏與僕人私通一案在開封府審理,政敵們抓住這個事情大做文章,誘導張氏招供說與舅舅歐陽修關係曖昧,諫官錢明逸還煞費苦心找出一份證據,就是歐陽修的一首詞《望江南》:

“江南柳,葉小未成陰。人為絲輕哪忍折,鶯憐枝嫩不堪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閒抱琵琶行。堂上簸錢堂下走,恁時相見已留心,何況到如今。”

這首詞寫的是一位美麗少女留在歐陽修心目中的美好印象。但就是這首詞卻變成了錢明逸控告歐陽修的證據。錢明逸振振有詞指證:張氏跟著母親來投奔歐陽修的時候就是十四五歲的樣子,從歐陽修的詞中就可見他在那個時候就盯上了還是個孩子的張氏了!一首描寫少女青春的小詞,居然讓錢明逸推理出一樁十多年後的大案!這豈不荒謬之極?然而,偏偏這種事情本來就是百口莫辯,而且在那種氛圍之下也沒有人敢站出來替歐陽修說話,最後竟至驚動了仁宗皇帝。

歐陽修其人其事

宋仁宗便令蘇安世與宦官王昭明共同辦理此案。蘇王二人最終只是彈劾歐陽修私用張氏財產購買田產了事。但事情的結果卻是莫名其妙:主審官蘇安世與監察官王昭明皆被降職,歐陽修也不明不白地被貶到滁州作知州。正因為歐陽修被貶滁州,才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一生敗筆:《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使之任》

人們常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事實上北宋本不缺少名將,只是名將們很難在北宋時期的政治體系中生存下去——北宋沒有給名將們預備生存下去的土壤,這也與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有關。

宋仁宗慶曆年間,就曾湧現出了一位名將,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狄青!狄青是汾州西河人,出身貧寒,十幾歲時他代兄受過,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以“賊配軍”的身份開始了軍旅生涯。因狄青武藝高強,善於騎射,後被選入御馬直。後來元昊建立西夏,宋夏之間爆發戰爭,朝廷“以(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

在西北戰場上,宋軍多次戰敗,但狄青率部卻屢立戰功,“凡四年,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破金湯城,略宥州,屠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族,燔積聚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橋子谷,築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賊要害。”

西夏戰事結束後,狄青“以彰化軍節度使知延州,擢樞密副使”,成為朝廷重臣。此後南疆戰事又起,“廣源州蠻儂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圍廣州,嶺外騷動”。狄青主動請纓,迅速將其平定,“還至京師,帝嘉其功,拜樞密使,賜第敦教坊”

歐陽修其人其事

△北宋名將狄青

狄青為北宋立下了赫赫戰功,得升高位也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因他出身武將,很得軍心,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嫉妒,其中居然就有歐陽修!歐陽修曾先後給皇帝寫了三道奏摺,極力詆譭狄青。狄青剛一當上樞密使,歐陽修就上了《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使之任》的奏摺。歐陽修在奏摺中引經據典,不遺餘力地攻擊狄青,說他“捕賊廣西,又薄立勞效”,輕描淡寫地把狄青的功勞給說沒了。還說“青本武人,不知進退”云云。

這道奏摺並沒有打動宋仁宗。歐陽修呢,也沒有放棄,趁著京城發水災,又連上兩道奏摺。為了說服宋仁宗,甚至搬出了天人感應說,他說為了“以塞天變”,當務之急有兩件事,其一立皇儲,其二罷免狄青。

以歐陽修為首,其他文官們也紛紛上書, 掀起了攻擊狄青的風潮。沒有辦法了的仁宗皇帝,同意“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到陳州後狄青依然受到朝廷的嚴密監視,“每月兩次遣中使撫問”,“青問中使來,即驚疑半日”!1057年2月,狄青嘴生毒瘡,一個月後抑鬱而終,這位堪稱北宋第一名將的人物,就這樣死在 了一幫文人的參諫下!

鐵腕正文風

文風,是一個時代的鏡子,對政風、民風影響很大。宋代建立後,流行唐末五代延續下來的浮豔文風,稱作西昆體。一些文人喜歡用華麗的詞句,誇誇其談,寫詩作文不切實際,只是賣弄文采。這股1風氣引起了許多學者的不滿,他們要求學習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歐陽修等名士發起了古文運動。朝廷也曾頒發了詔令革除這種文體之弊,文風才有所好轉。可是,矯枉過正,過了十幾二十年,又有一種不良的文風在最高學府太學中流行。有人所作詩文的語句怪僻,刻意仿古,空洞無物,還自認為學問高深,可讀了不知所云。這種“太學體”文風為害不小,把學士們引入了一味仿古、追求險怪、脫離現實的死衚衕。

歐陽修其人其事

歐陽修領導詩文革新運動,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友經過數年不懈的努力,使泥古好怪和浮豔華麗的文風受到重創;他們又身體力行,創作了大量切合現實又平易自然的作品,對後來的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出任知貢舉,擔任這一年禮部省試的主考官,主持全國性的科舉會試。策論一場,歐陽修出題《刑賞忠厚之至論》,點檢試卷官梅堯臣批閱試卷時,發現其中一篇特別精彩,頗具“孟軻之風”,隨即呈給歐陽修閱。歐陽修讀後,眼睛一亮,覺得無論文采還是觀點,都可以毫無爭議地列為第一。但歐陽修的“入室弟子”曾鞏也參加了這場會試,由於採用糊名法,文章屬於誰,不得而知。歐陽修猜想這篇文章應該是曾鞏所寫,擔心把自己的弟子列為第一會遭人閒話,便與梅堯臣商量將其列為第二。複試時,歐陽修又見到一篇《春秋對義》,讚歎之餘,便毫不猶豫地將其列為第一名。發榜時,歐陽修才知道,初試、複試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兩篇文章,均出自蘇軾之手。後來,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盛讚蘇軾的文才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與梅聖俞四十六通》)。看到後生才情勃發,年過五十的歐陽修竟然興奮得孩童一般,愛才之情,溢於言表。

歐陽修其人其事

三年後的貢舉,歐陽修又是主考官,負責殿試時評定名次呈皇帝審批。他仍然堅持不取太學體文章,力求務實地為國家選拔有用之才。蘇軾只是歐陽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個側影,當年共錄取進士388人,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真可謂群星燦爛。

之所以一次考試就能錄取這麼多名動當時、影響後世的人才,這與歐陽的學識、眼光和胸懷是密不可分的。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這些響噹噹的人物,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宋史·歐陽修傳》說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愛才之切、識才之準、舉才之功,稱他為千古伯樂,應該不是過譽之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