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篇】——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明代城防設施。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域,地處秦嶺北麓、渭水南岸;為明代在唐長安城皇城和元奉元城基礎上修築而成,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典型的、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

【旅遊篇】——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


史載,唐末戰事頻仍,長安城屢遭破壞。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駐守京城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長安城過大,不易防守。於是放棄外郭城和宮城,僅把皇城加以改築,封閉了皇城南、西、東面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以便防守。歷經五代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到宋、金兩代,城的名稱和建制雖屢有變換,但城垣規模尚無改變。元代沿用、整修,改稱“奉元城”,為元帝國的西北重鎮。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率部由山西渡河入陝,直抵奉元城下,守城元軍聞風逃遁。佔領奉元城後不久,明朝即改陝西行省為陝西布政使司,轄境為元陝西、甘肅(今甘肅嘉峪關以東部分)兩行省之地;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從此“西安”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明西安城牆重修工程由西安府長興侯耿炳文和都督濮英等主持,於洪武三年(1370年)開工,至十一年(1378年)竣工,歷時8年。除西、南兩面依“奉元城”舊牆外,東、北兩面向外各擴展了三分之一左右。初為夯土城牆,最底層用石灰、黃土、糯米攪拌後夯打而成,厚度達80釐米,之上用夯土多層夯築,夯層厚一般在8~12釐米之間。城牆四面各闢一門,東名“長樂”,西名“安定”,南名“永寧”,北名“安遠”。隆慶年間首次甃磚,崇禎九年(1636年)增設四關郭城。清代修葺12次,尤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主持的工程為巨。整修時,將城牆外壁及頂面增砌、加厚包磚,並增修排水道和女牆、垛口等,遂形成今日外觀。城牆平面呈長方形,東西4256米,南北2708米,外緣周長13.93公里,城垣面積11.52平方公里。城牆高12米,基寬16~18米,頂寬12~14米;裡層明代包磚,一般長38釐米,寬18釐米,厚5釐米;外層清代包磚,長45釐米,寬23釐米,厚10釐米。牆頂面以二至三層青磚鋪設海墁,每隔40~60米設一磚砌溜水槽和吐水嘴;牆頂內沿築0.85米高的女牆,外沿闢垛口5984個。城內除四門樓左側各有一登城馬道外,沿城另有6處馬道。城牆外壁四周設馬面98座,間距120米,馬面寬20米,伸出11米。城四隅各築有一個突出城牆的角臺(樓),除西南角臺保持元代建制為圓形外,餘均為方形。城外環護城河,河寬18米,深6米,長14.6公里,與城牆、城門組成三位一體的城防建築體系。清代至20世紀30年代,城牆四周陸續闢券門、豁口共16處。1983~1991年間,財政部、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共投資2億多元人民幣對城牆進行全面整修,除補葺牆磚、維修城門樓和四角墩臺外,還復原魁星樓1座、敵樓10座,並沿護城河建起環城公園。2005年重新連接解放門豁口,使西安城牆全線貫通。早年及近年整修過程中,於西牆和南牆內均發現有唐代城牆和城門遺蹟。

四座城門對內貫通東、西、南、北四街,對外為主體護衛設施。因設甕城、月城,縱列正樓、箭樓、閘樓,成為三樓二重城建制。閘樓及月城已於民國初年拆除,北門正樓和南門箭樓各於1911年和1926年焚燬。尚存正樓、箭樓6座,分別為:南門(永寧門)正樓,西門(安定門)正樓、箭樓,北門(安遠門)箭樓,東門(長樂門)正樓、箭樓。甕城為方形,東門和西門甕城各有四門,南門甕城有三門(無南門),北門甕城有南、北二門。城門正樓左側各有一處登城馬道,長約100米,寬約6米。1991年於南門甕城外重修有月城、閘樓及吊橋。2013年重建有南門箭樓。

正樓,俗謂城樓。尚存東、西、南3座,形制基本相同,為二層重樓。以西門正樓為例:通面闊七間43.2米,進深二間19.2米,高36米;周圍廊,重簷三滴水歇山頂;通簷用七架樑,前後帶單步梁;簷下及平座均施斗拱,底層與平座斗拱均為三踩單下昂,頂層斗拱為五踩雙下昂。樓壁厚約2米,內設木樓板、樓梯供上下使用。樓下部闢磚券門洞,高9米,寬6米,進深3米。

箭樓,甕城主體防禦設施。尚存東、西、北3座,形制基本相同,矗立甕城外端牆上正中,以青磚為主結構。以西門箭樓為例:通面闊十一間53米,進深二間16.3米,高33.4米。外側單簷歇山頂,內側三滴水帶簷廊,屋面覆青灰色筒板瓦。構架為簷柱直接承託樑架,中柱則直接通至三架樑下,而不直抵脊檁;中柱前後使用短梁與簷柱相交,僅明間兩縫施通簷七架樑。樓內設四層,上下置木樓梯,供守城士兵登臨箭窗。樓正面分設四層箭窗,每層12孔(明間2孔),共48孔;兩側面各三層,每層3孔,共18孔。內側三層簷與平座下均施斗拱,底中層簷下斗拱為鬥口跳,平座斗拱為三踩單翹,頂層斗拱為單翹單昂。內壁枋柱殘留有彩畫。樓下闢磚券門洞,高、寬各6米,進深19.5米。

西安城牆除東、西、南、北四座主城門外,沿城還辟有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勿幕門、中山門、解放門、尚武門、尚德門、尚儉門、尚勤門、朝陽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

朱雀門,原為唐長安皇城正南門,唐末改築時被封閉。1985年修復城牆時,發掘出包裹在明城牆內的朱雀門遺址,內有大理石質的城門柱礎和刻有蔓草花紋的青石門檻。1986年於遺址西側新闢朱雀門。

含光門,原是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門,闢有三個門洞。唐末改築時封閉了中門洞和西門洞,保留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1984年整修城牆時,發掘出含光門遺址,發現花崗石製作的柱礎、刻花的門檻門道。後於遺址東西兩側新闢城門券洞,並對遺址作框架結構保護,外甃青磚,使外觀與城牆一致。已建成的“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可從城牆上部甬道進入。

玉祥門,1928年於西城牆豁口處修建。1926年,軍閥劉鎮華圍城達8月之久,城內守軍和民眾凍餓戰死5萬餘人,直至馮玉祥率國民軍聯軍擊潰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1928年在戰火摧毀的城牆豁口處修建此門,以紀念馮將軍率部由該豁口處入城、解圍西安的歷史功績。

【旅遊篇】——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東南城角


勿幕門,俗稱小南門,開通於1939年。為紀念辛亥革命先驅井勿幕先生於1947年改名勿幕門。井勿幕是早期同盟會會員之一,在1917年護法運動中犧牲,孫中山、黃興譽其為“西北革命巨柱”。

解放門,原為民國時期闢建的中正門,1949年7月12日更名解放門,是新政權建立的歷史標識。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廣場而拆除,成為西安城牆一處豁口。2005年整修城牆時重新連接,形成大跨度的橋拱式城門,從而使西安城牆全線貫通,遊人可以通覽全城。

1961年3月,國務院公佈“西安城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為西安明城牆:周長13.7公里;四城門樓:永寧門、安遠門、安定門、長樂門。一般保護區為城牆外側至護城河外沿,城牆內側20米內。建設控制地帶為城牆內側牆體外延100米,城牆外側至環城路外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