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妈一般的狗血剧本,为何还把《燃情岁月》捧成经典?

就像很多人一样,最初知道《燃情岁月》这部电影是因为它的配乐——几乎称得上是詹姆斯•霍纳的巅峰之作。配乐中所采用的中国洞箫,音色悠远又萧瑟,这也是我对整部电影整体的印象。虽然这个故事大部分的情节都发生在空旷壮美的西部大草原,但在这样的外壳下,包裹着的是一个沉重的、悲剧的内核。

于妈一般的狗血剧本,为何还把《燃情岁月》捧成经典?

单从剧本上看,这部电影有着于妈般的狗血特质,即三个男人都迷上了同一个女人。但好看的地方在于,电影透过这三段纠缠的关系,探讨了个性、宿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等主题,同时在横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线中,勾勒出了当下的经济、政治、婚姻等现实状况,使电影具有一种超越爱情的史诗感。

上校的三个儿子性格各异,命运各异,各有看点。个人认为,在小儿子塞缪尔身上,体现的是理想主义的毁灭。他在家中年纪最小,一直受到哥哥和父亲的宠爱,长大后被父亲送到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说一直生活在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环境中。

于妈一般的狗血剧本,为何还把《燃情岁月》捧成经典?

由于当时一战爆发在即,又长期浸淫在爱国主义的氛围中,学成归来他立刻请示父亲要远赴战场。事实证明,毫无实战经验、空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不过是战争的牺牲品罢了,到了战场上撑不过半集,理想就和身体一起被无数子弹洞穿。当崔斯汀满眼泪水冲向弟弟时,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只剩一轮血色残阳,放佛是上天对年轻生命最悲悯也最无奈的一瞥。

塞缪尔死后,他的未婚妻苏珊在艾尔弗莱德和崔斯汀之间选择了后者。本质上,苏珊和崔斯汀是同一类人。他们就像开片的旁白说的那样,是“追随自己内心而活的人”。不是很同意部分网友称她“绿茶婊”。因为于内心深处,苏珊就是迷恋崔斯汀这类“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可以说是宿命使然。

于妈一般的狗血剧本,为何还把《燃情岁月》捧成经典?

尽管她来到草原后学习射击、骑马,也敢于追求内心所爱,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形象,但从她陷入爱情到最后饮弹自尽,始终扮演的都是一个为爱燃烧的角色。她和崔斯汀的妻子小伊莎贝尔,都是在爱情中一直等待的人,因此导演爱德华•兹威克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始终没有跳脱出柔弱、付出、忍耐的直男审美,她在影片最后看似是主动地寻求解脱,但自杀本身就是一种被动的自我毁灭的方式。

崔斯汀在片中,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自然、具有冒险精神的人。爱上这样的人几乎就是一出悲剧。崔斯汀就是武侠小说里最常说的那种“天煞孤星”之人。他选择离开苏珊,一方面是因为他无法逃脱塞缪尔之死的阴影,另一面,他在荒野和海洋上放逐自我的同时其实也在追求真我。

于妈一般的狗血剧本,为何还把《燃情岁月》捧成经典?

就像旁白说的那样,他心里一直有一头熊。熊的形象,意味着力量、野性、靠近自然。最后他死于熊爪,也真正称得上是死得其所。老印第安人说,野兽和人类相互搏斗过之后,他们的血便合二为一了。所以在我的理解中,片尾出现的熊即象征着崔斯汀自己,他是在和自己搏斗。他曾经回到草原,也曾经走向丛林和大海,几次放逐与归来,不都是与自己的理想做抗争吗?

很多人不理解崔斯汀这个人设,觉得他为了自己可以放弃爱人与亲人,是十分自私的表现。事实上,崔斯汀这个人代表了美国宣扬的个人价值观,即个人价值的实现高于爱情、高于家庭,必要时意味着背离传统、舍弃将就,当然,这也须得付出比普通人更高昂的代价。所以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不同于塞缪尔的另一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

我们崇拜或讨厌这样的人物,是因为我们没法活成这样的人物,这也是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吧。

于妈一般的狗血剧本,为何还把《燃情岁月》捧成经典?

相比较而言,大儿子艾尔弗莱德才是十足的悲剧。坦率说,他是真正的绅士,也值得拥有完满的生活。但由于父亲从小偏爱弟弟,加上得不到一生所爱,他一直过得隐忍又苦闷。

他在政界获得成功,实际上一直希望得到来自父亲的肯定。然而父亲作为身经百战的上校,早已见识过政治的荒谬和战争的残酷,正因他内心对都市文明和政权的抱有消极态度,他才会把家搬到西部草原。

他和大儿子之间的冲突,是原始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这是最根本的分歧,所以艾尔弗莱德对父爱的期待注定是求而不得的。虽然最后他们获得了和解,但这种和解在我看来也是以艾尔弗莱德放弃自身追求、委曲求全于父亲的价值观而获得的,从剧本层面来说,他于千钧一发之际躲在墙角射出的那颗子弹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个人感觉更像是为了和解而和解。

看这样的电影,仿佛跟随人物经历了好几重人生。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的涵义,概莫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