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南旺(4):赌博、逐利、私斗——大运河造就的运河风俗

大运河航道上,在物资交流中不知不觉得各地思想文化也在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社会风俗。社会文化具有自发形成、非制度性的特征,多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如宗教信仰与禁忌,如娱乐游戏等。但“运河文化”在不同地区或因其固有之传统,或因其自然条件,或因其他原因又有区别,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汶上南旺地区与其他运河沿线城市相比也有些许不同之处。

难忘·南旺(4):赌博、逐利、私斗——大运河造就的运河风俗


民俗

重农抑商是封建时期的重要经济政策,明清两代统治者也尽力推行,但商品经济长期在运河畔滋生对该地区人民来说不可不受其影响。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重本轻末”的价值观念不再是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们转向追逐“末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南旺地区汶水一带,人民“檀水土之饶转羡粟,以致巨赀气盈计广奢诡互用矣,漕之间廛列庐比,仰食机利”,多依靠漕河从事商业贸易,汶水之西则是“地宜木棉纺车之声相闻”,多以经济作物种植及纺织业为生,种植传统农业作物者大为减少。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们诸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才提出了“经世致用”、“农商皆本”的思想。

难忘·南旺(4):赌博、逐利、私斗——大运河造就的运河风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运河区域的民间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博戏是运河地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博戏即通常所说赌博。商品经济刺激了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赌博游戏因之风靡全国,尤其是运河地区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带,山东运河地区“几于无人不为”。博戏又有叶子戏、斗禽、斗羊、斗虫等多种形式。直至今日,每逢年节,汶上南旺地区仍多有斗禽、斗羊等娱乐活动进行。

难忘·南旺(4):赌博、逐利、私斗——大运河造就的运河风俗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山东段运河线上也孕育出一批以运河为生的劳动人民。“在山东省一地,漕河沿线就征用了14150名劳力”。漕河夫役可分为闸夫、捞浅夫、坝夫、溜夫、泉夫、洪夫、湖夫、塘夫等不同工种,分别负责不同的维护工作,河槽夫役们在长时间艰苦劳动中,创造了出了许多反映了运河畔人民生产、生活状况,再现运河畔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的劳动歌谣广为流传,其中有些传唱至今。

如《挑河行》唱到:

堤遥遥,河弥弥,分水祠前人如蚁。

鹑衣短发行且僵,尽是六郡良家人。

浅水没足泥没骭,五更疾作至夜半。

西风天雨霜,十人九人趾欲断……

五百诃犹可,里胥怒杀我。

无钱水中居,有钱立道左……

道旁湿草炊无烟,水面浮冰割人膝……

君不见会通河畔千株柳,年年折尽官夫手。


难忘·南旺(4):赌博、逐利、私斗——大运河造就的运河风俗

汶上梆子也是为本地人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约明代中期有山、陕一带经河南传入山东汶上,并得以与当地戏剧相结合,一直流传、发展,成为著名剧种。汶上梆子唱腔浑厚、粗犷,极其符合汶上人民及运河之上的劳动人民慷慨豪放的性格特征。其中较有名的班社有大曹班、大孔班、占里集孔义相班、崇圣府班等,其中大曹班已有近600年历史。

难忘·南旺(4):赌博、逐利、私斗——大运河造就的运河风俗


同时,“轻本逐末”的现象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道德礼仪同样受到冲击。

山东乃周公旦所封鲁国故地,孔孟之乡,向来“有桑麻之业,君子以材雄自高,小人则鄙野难治”,“好学,尚礼义,重廉耻”,“无不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尤其是汶上县因旧时为中都,孔夫子曾在此处任中都宰,故“人皆知读先圣书,文质彬彬乎过人,絃诵洋洋乎盈耳”,但去圣久远,人情迁荡,风气渐变,“周公遗化消微,孔子庠序衰坏,地惬民众颇有,桑麻之业亡,林泽之饶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丧祭之礼”。

“民间私斗辄率,老嬴疲癃,为奇货以争胜局,其愚民为左道所惑,持斋诵偈男女相聚渐酿乱萌,而无籍少年则斗鸡呼卢佚游群饮,不事生产”,之类现象时有发生。封建等级制度与尊卑观念、伦理纲常遭到破坏。伦常失序成为运河地区社会变迁的显著表现。

难忘·南旺(4):赌博、逐利、私斗——大运河造就的运河风俗


除此之外,运河对人们观念的影响在建筑上也有体现。

明清时期南旺居民所修建的房屋不同于中国北方其他地区坐北朝南分布,“人们则始终认定运河是正北正南流来的”,于是在修建住房、店铺等建筑时,总是沿运河走向,座西北面东南,顺河而建。直至今日,该地区还未摒弃古老的传统,城镇、村庄仍多沿古运河道修建,其中房屋还存在坐西北面东南朝向者。


难忘·南旺(4):赌博、逐利、私斗——大运河造就的运河风俗

房屋仍沿着古代河道修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