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隐居岁月的沉淀和淬炼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隐居岁月的沉淀和淬炼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曹操从激流漩涡,血雨腥风中挣脱了出来,又回到了故乡这片宁静的土地上。

哦,故乡,永远是游子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牵挂。因为那里有你童年和少年的最初印记,记录了你最原始,最本真,最纯粹的喜怒哀乐,屋前屋后,廊前檐下,秋蛩夏蝉,冬去春来,哪怕你飞得再高,走得再远,它还是原来的那副模样,不言不语,不增不减,默默地为你守候,为你等待,守候着你的最初,等待着你的倦游……。

在这里,你会挣脱世俗的缠缚,红尘的牵伴,世道的艰辛,人情的冷暖,跋涉的疲惫,前行的迷茫,和花草对话,和故土共语,汲取祖先的元气,找回当初的自已,也许,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你上一个轮回,虽然依稀,但只要你用心寻找,却是那么的清晰……。

二千余前的曹操再次回到故乡也许也是这种心情吧。

曹操隐居岁月的沉淀和淬炼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命人在山间修筑了一间精致的小屋,过起了独身生活,摒弃一切俗务,将所有的精力都转移专注到自已的内心,春夜夏朝,你可看见他临窗苦读的身影,霜秋隆冬,你可看见他纵马山间的雄姿,他锤炼着自已的身心,砥砺着自已的双翼,雄鹰最终归属于苍天。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归结于多种因素,而自身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因起着主导作用。在这些能力中,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抉择力和判断力,因为他决定着行动力。如果抉择和判断错了,那么,可以百分百的肯定,他的所有行动和努力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契诃夫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当你对一个革命者和僧侣大呼前进的时候,也许他们前进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你唯一正确的就是停下来,因为如果你用力越猛,行动愈快,别说成功,你的损失就会越大,直至无法补救。

曹操就具备这超常的抉择力和判断力,这两种能力能帮助他识别鲜花底下的陷阱,美酒背后的屠刀,恭维背后的利箭,温柔背后的谎言。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有所为有所不为,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他从未忘记对自已的承诺,他需要什么成为什么,他也从未如此清醒。

操虽隐居乡野但并非与世隔绝,不问世事,同样世人也没忘记他这个不世之材。

冀州刺吏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意欲废灵帝拥合肥候继位,派人请曹操入伙。

这就涉及到曹操的底线问题。

他家世食汉禄,公候传代,没有汉室就没有他的今天。他虽志向奇伟,但纂位谋逆之举他却从未想过。

他通过冷静的思考和分析,汉室虽衰,但绵延二百多年,羽翼尚在,公道人心尚存,王芬等人此举肯定会与当时依然强大深厚的传统势力产生严重的冲实,而且以他们的实力德望决无获胜的可能,这纯粹就是一场政治赌博,一场不计后果,孤注一掷的政治赌博,而曹操决不可能去当他们这群人的赌注和筹码。

他料定他们决成不了事,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诱惑和拉拢。

这场闹剧最终以王芬兵败自杀而告终。

后来西北金城郡的边章和韩遂杀太守,反朝廷,曹操依旧独善其身,未卷入其中。

曹操隐居岁月的沉淀和淬炼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曹操身在草莽却和朝廷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加之人才难得,为急于巩固自已势力的汉灵帝囊括进来,于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被朝廷再次征召,担任灵帝亲自组建的西园禁军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曹操隐居岁月的沉淀和淬炼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曹操正式步入了朝廷的权力中枢,见证并参于了东汉末年至暗至乱的政局动荡和权力更迭。而他,也在这动荡和更迭中被命运一步步的被裹挟向前,直至步上自已的人生顶峰……。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