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荻 菰

鲁西南记忆——荻 菰

鲁西南记忆——荻 菰

鲁西南记忆——荻 菰

原以为“荻菰”只是鲁西南地区的方言土语,人们的口语,找不到“荻菰”这两个字。以前有写作“嘀咕”的,但不是小声嘀嘀咕咕的意思,小时候一说“提嘀咕”或者“拔嘀咕”,小伙伴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鲁西南地区,荻菰主要是指茅草(也叫茅根)在春天发出来的包有嫩穗的茎尖。初春季节,万物复苏,茅根也慢慢发出碧绿的嫩叶,等到嫩叶渐渐长大,茅根茎尖部分便渐渐膨大,孕育着嫩穗,在嫩穗未伸出叶包之前,把茎尖用手拔出来,就叫做“荻菰”。

在鲁西南语言当中,很多看似方言土语的词语,其实在汉字中都有这个字,以前在文章中也写过,比如母鸡嬔蛋的“嬔”字,食物放久了长醭的“醭”字,攚车子的“攚”字等等,这些字词不是现在人的发明创造,应该是很早之前就有了,只不过是在后来的改朝换代当中被新的词语所代替了,才感觉现在说起来像是方言土语。

在鲁西南地区,把拔下来植物的茎尖部分叫“迪(音)”,比如拔蒜薹叫“迪(音)蒜薹”,拔荻菰叫“迪(音)荻菰”,但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到这个字。仔细研究了一下,方言“迪(音)”,应该是“提”字的变音。“提”的意思除了表示垂手拿起有环、柄等的东西之外,还有向上向外的意思,我们经常说的“提拔”这个词语,在这里也体现出“提”和“拔”是一样的意思。“迪(音)蒜薹”就是抓着蒜薹往上拔出来,所以应该是“提蒜薹”。但是因为方言“提”和“迪(音)”发音差不多,久而久之,“提蒜薹”就变成现在我们方言说的“迪(音)蒜薹了”。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在鲁西南地区,茅草的荻菰也常常被称之为“茅芽”或“茅烟”,荻菰有的时候也指拔出来的芦苇嫩尖,甚至是狗尾巴草的嫩尖,但都没有茅草的荻菰好吃。荻是一种植物,和芦苇相似,只不过花穗有点紫红色,很多人误认为是芦苇;菰也是一种植物,膨大的部分被称为“茭白”。茅草形似荻或芦苇,幼穗孕育期稍有膨大,这或许是“茅芽”被称为荻菰的原因吧。

鲁西南是平原地区,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勤劳朴实,几乎没有荒芜的土地,所以在大田地里是没有茅草生长的。春天,是小伙伴们喜欢的季节。天气变暖,可以脱掉厚重的棉衣,可以爬到柳树上折一根枝条拧成柳笛,可以在田野里尽情地玩耍,最重要的是可以去沟沿河边寻找茅草,拔出荻菰,扒开荻菰的皮,就露出一条白嫩嫩的小尾巴,瞬间便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放进嘴里,味蕾轻触,慢慢咀嚼品尝,犹如温香软玉,满口清新,品味到的是甜丝丝的幸福味道。

荻菰,其实是茅草的还未抽出的幼穗。不光荻菰能吃,其地下根茎也能吃。小伙伴们从地里刨来,去掉细根,在小河中洗掉泥土,甩干。地下茎白白的,嫩嫩的,一节一节,犹如袖珍的甘蔗,放进嘴里使劲咀嚼,清凉甘甜。

小时候,鲁西南地区农村的孩子们是没有零食的,荻菰和茅草根是我们童年时期的美味。路边沟沿,地头野坡,都留下了小伙伴们的身影。有时候时光过午,有时候日落西山,直到母亲呼唤的声音从村头传来,才满身泥土地返回家里。俏皮的小伙伴会把荻菰剥开取出幼穗,塞进鼻孔里,装作老爷爷的样子走路,其他小伙伴会一边走一边唱,“吃荻菰,屙套子(棉花套子),给你爷爷编帽子”,引来小伙伴的一阵乱打。那时候,我们虽然满身泥土,但心里却是不染纤尘,现在,人们虽然穿得光鲜,心里却常常落满了尘埃。

现在,茅草并没有灭绝,在田野里照样生长得很旺盛,但是,除了把它当做杂草之外,谁还会去深情地看它一眼,谁还会去拔一把童年的荻菰来品尝。

荻菰的味道,是流连在童年舌尖上的清香,是游走在故乡田野上的深情,是记忆在心头抹不掉的乡愁。文/管廷军 来源牡丹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