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那家花園,主人姓那,叫那(nā)桐。

清代覆亡之際,內憂外患疊交,而一班重臣權貴不以國事為念,競相奢靡,聲色犬馬,可憐可悲可嘆。一座那家花園,記錄了衰敗之際的畸形的歌舞昇平,也記錄了近代社會的變遷。讓我們更加理解“殷鑑不遠”導致“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的深刻內涵。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晚年的那桐攝於其花園

園林之盛,甲於京師

那家花園位於王府井附近的金魚衚衕,是清末大學士、軍機大臣那桐的宅第,正式名稱為“怡園”。

“那家花園”以“臺榭富麗,尚有水石之趣”聞名京師。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依稀可見荷花盛開,自然水石成趣

這所宅院佔地二十五畝多,鼎盛時有三百多間房屋。自西向東,依次為馬號、西大院和兩所宅院。

宅院再往東的兩跨院子為花園,花園東側為東大院,院中有一座三卷五間的大廳,名為“樂真堂”,堂中設有室內戲臺,是那家舉辦各種慶典、堂會的主要場所。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那家花園戲臺

花園修建於光緒末年,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的格局比較簡單,南為倒座房,北為兩卷五間書房味蘭齋,院子裡搭建了藤架和竹籬,還種有牡丹和芍藥。

東部是花園的精華所在,在南牆偏西位置設園門,門北緊接著一座吟秋館,北面的山牆外伸出一間抱廈,簷下掛著“空潭瀉春”的匾額,兩側抱柱的一副對聯“有山可觀水可聽,於室得靜亭得閒”,描繪了園林的景觀特色。從這裡沿遊廊折而向西,可通往味蘭齋的前廊。

花園中心是一池清水,形狀曲折,岸邊青石斑駁,主要的建築物和假山均圍繞水池佈置。水池的東南角建了一座小木橋,以通往東面的假山。院子的西南角建有一座圓妙亭,入亭後可沿疊落的爬山廊登上澄清榭。澄清榭是一座三開間的懸山建築,高居於假山之上,西側設有坐凳,東側設有鐵花欄杆,欄杆外佈置了一組剔透玲瓏的湖石假山。為消暑納涼之佳去處。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花園舊景,假山疊翠

澄清榭的東北面是一條獨立的五間敞廊,南面臨水,北面種了一片牡丹,這裡有個別致的名字:水涯香界。水涯香界之北為三開間的雙松精舍,門前種了兩棵松樹,乃是家塾。

雙松精舍東面是宗祠,曾經懸有慈禧太后所賜的御筆匾額和對聯,祠前種有牡丹,還有一個長方形的石池,池中注水,安放了一尊巨石,形如老翁拱手,造型很奇特。

水池東面堆疊了一組蜿蜒的假山,以青石為主,山勢峻峭,與西側澄清榭前的湖石形成鮮明對比。山腳處有一棵大榆樹,山坡上設有石几、石凳,以供登臨賞景。山谷中掩藏著一座平面六角形的井亭,夏天時從井中汲水澆在山石上,再流下來成為溪流,注入水池。井亭之南則是平頂的篩月軒,平時供家塾的老師居住。從篩月軒沿遊廊轉西,即是吟秋館東面的翠籟亭,四方形平面,直對池上木橋。篩月軒西側也搭有棚架,種了紫藤和牡丹,還擺放了各種盆景。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雖為舊照,但依然可味盛景陶然

這座園林地勢高低起伏,建築形式變化豐富,山水的形態也比較別緻,打破了北京私家園林最常見的一正兩廂格局和中軸對稱的格局,主、次院落和花園、假山佈局靈活,疏密有度,形態各異,建築形式豐富多樣,別具一格。

宴飲集會,見證風雲

清亡後,那桐在天津英租界紅牆道買地蓋了一棟德式樓房,率眷遷入,但春夏期間仍回北京居住。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天津那桐舊居一隅

民國時期,那家花園經常出借或出租,舉辦各種大型社會活動,段祺瑞、張作霖等民國時期的重要人物都曾是那家花園的座上客,京劇藝術家譚鑫培、梅蘭芳、楊小樓、餘叔巖等都在此演過堂會。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那家花園堂會

其中最著名的盛會當屬1912年北京各界(包括遜清皇族)三次在此地招待孫中山先生,孫中山還曾在樂真堂裡發表過演說,稱讚清廷的隆裕太后同意讓宣統帝退位,可稱“女中堯舜”。

1917年3月27日,廣東督軍陸榮廷來北京,段祺瑞在金魚衚衕那家花園舉辦堂會,歡迎陸榮廷。譚鑫培受北洋政府邀約,在此作訣別演出《洪羊洞》。

一部日記,末世亂離

滿清末造,社會動盪,權貴競奢,亡國之兆,如今讀來,那桐的日記裡鉅細靡遺。

那桐從光緒十六年(1890年)到民國十四年(1925年)一直在寫日記,即使在晚年無法動筆,也由自己口述,別人代筆開展。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那桐日記,節選

那桐是滿族鑲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字琴軒,一字鳳樓,生於咸豐六年(1856),卒於民國十四年(1925),先後做過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大學士、內閣協理大臣等。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那桐

義和團運動期間,慈禧、光緒逃往西安,那桐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大臣,隨奕劻、李鴻章參與簽訂《辛丑條約》的談判;1901年出使日本"道歉",翌年奉派赴日觀博覽會,其間,率隨員考察了日本的警政、路政;1903年擢為戶部尚書,不久調外務部充會辦大臣,兼領步軍統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九門提督"),管工巡局事,在開闢新式馬路、興建東安市場方面,多借鑑日本的經驗。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東安市場舊影

1905年晉升體仁閣大學士,1909年諭為軍機大臣;為查辦津浦鐵路北段總局的貪汙案件,一度署理直隸總督。官制改革後,奕劻為內閣總理,那桐為內閣協理大臣;袁世凱內閣成立,去弼德院,任顧問大臣。不久即因患中風而辭官引退。

《那桐日記》的內容十分豐富,系統完整,時間跨度大,歷經了甲午戰爭、戊戌政變、八國聯軍入京、辛亥革命、溥儀退位等重要時段。由於他身處要職並處在一個特殊的變革時期,其記錄多為親身經歷、親眼見證,對於研究晚清民初的政治、外交、軍事以及官僚機構的運轉都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其記錄遊玩、宴飲等,也為研究歲時風俗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小知識:那拉氏祖先居住在那拉河流域,以河為姓,但在後來卻散居在葉赫、烏拉、哈達、輝發等各地方,所以那拉氏雖為滿族的大姓,但也分很多支,葉赫那拉只是其中一支,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之際,該部落便稱為葉赫部。

“那桐現象”

那桐天資聰穎、學業刻苦,於光緒十一年在鄉試中舉,因才華出眾而被譽為晚晴“旗下三才子”之一。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那桐書聯

光緒二十二年,那桐任戶部銀庫郎中,戶部是六部最有錢的部門,戶部銀庫郎中則是最有錢部門的最有錢位置。

那桐利用當時清朝銀庫管理上的漏洞,巧妙鑽營、上下其手,真正走上了“升官發財”的道路。

晚清達官顯貴都以能玩洋物為榮,甚至成為是否處於上流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那桐對洋玩意兒非常痴迷,把洋物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擺幾樣自鳴鐘、鋼琴等已經是稀鬆平常,那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洋物,他家全都有。他還喜歡拍照、用膠片錄像(當時稱為“錄膠片”)、安裝電話、買汽車、吃西餐……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那家客廳

從他的日記中看,那桐幾乎每天都在赴宴、宴請、聽曲中度過。比如光緒二十二年三月,他宴請別和自己赴宴的天數竟多達19天。唱戲,往往一唱就是三四天。

鉅額的灰色收入、貪汙受賄、買賣土地,此外,那桐還與人合作經營當鋪。這一切一切,導致朝廷的很多同僚議論紛紛,權貴載濤在回憶錄中寫道:“那桐平日貪得無厭”,“只認得錢”。

那桐一方面利用職務便利和手中的權力肆意攫取國家資金和社會財富,另一方面又務實辦事。

那桐擔任外務部尚書兼步軍統領時,義和團起事,河北省撫寧縣知縣王維勤趁機,帶領自己的兩個兒子趁火打劫,戕害對頭、趁火打劫。那桐查明真相,按照律例判處王維勤凌遲,其二子斬首。當地五縣一千多村的百姓,為那桐送去萬民傘。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萬民傘

宣統元年,那桐擔任直隸總督的時候,組織人力、物力,興修了楊村及北運河一帶的水利渠系工程,取得了防止洪水氾濫、方便灌溉良田的“一舉兩得”效果。隨後,又採取朝廷撥款和民間自籌相結合的方式,在風河修建橋樑,解決兩岸百姓世代出行不便的難題。

京師故地之那家花園:舞榭歌臺,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

清華學堂,清華二校門均為那桐題榜

那桐與和珅一樣,辦事能力強,為人圓融。一方面利用職權營私舞弊、中飽私囊;另一方面,又勇於任事,能幹實事。此類典型,被稱為“那桐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