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疫當下,全球唯合之必要性

儒家孔孟的“和而不同”,“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和”的原則,代表了多元文化思想,它具有豐富潛能的中國文化中的有價值的遺產(俄國學者波若羅莫夫)。新加坡學者陳榮照先生指出,““和”有其普遍性意義的價值,實乃人類心靈所普遍擁有的,它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共同真理”。湯一介先生強調說:““和”的觀念無疑將會對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作出特殊的貢獻。”因此,“和”的四大關係,即人與人,人與自然,人的身與心,國與國之間的和的關係,是人類幸福的未來所在。

以上是我國著名未來學家張繼澤老先生髮給鄙人的關於“和”文化的一段論述。鄙人認為,眾多全球性的災難

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是人類處理各種關係最高級的準則,但僅是準則而已,執不執行還兩說。而我為什麼要“”天下唯合”呢,不是要否定“和”理念或者拋棄和文化,而是要實質性地推動人們對“和”的地位與作用的理解,幫助人們認清“和”在生產生活中的準確地位,從而“和”“合”分明地為人處世,因為對“和”“合”作用地位的混淆或錯誤理解在移動互聯網和大型殺傷性武器並存的時代可能會導致人類自毀。倡“和”不“合”,明和暗不合,正是當今中美關係的真實寫照。

愚見認為“合”是“和”的具體行為,具體實踐。沒有這“合”的行為,是很難上升到那“和”的氛圍,即使是表面上和和氣氣,也是笑裡藏刀,各有算盤。“合”是“和”的起點,“和”是“合”的終點,兩者合為一體,互為一體。但先後有序,而且這個順序不能顛倒,顛倒後“和”就會失去其應有的力量和作用,而“合”也會沒有著力點而荒廢其作用和力量。這就是儒家孔孟發出“和而不同”“和為貴”等一系列關於“和”的號召、原則的根本原因。

但我們不可否認,限於時代的侷限,在孔孟時代,不管是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對“合”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及今人的,這一點從古代說文解字大師們對“合”的不同解釋也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什麼“和”了幾千年,社會卻紛紛擾擾幾千年的緣故,其實也是人們對“合”理解不夠的緣故,然而,“合”的作用不會因為人們疏於對它的認識就失去他的作用。如“氏族部落的形成,物物交換的出現,貨幣的出現、人們常說的天作之合,志同道合,合二為一,合縱連橫”等等都是“合”作用的具體體現。我推崇唯“合”,表面上看有點不知天高地厚,有點狂妄自大,實則只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對“合”在當今巨大作用順勢而為的一種本能反應。愚見認為,人們所謂的“和”更多的是對“和”的形而上層面的理解,而“合”應該是“和”的形而下的表現,這也正好對應了“和”這個事物存在兩面性的事實。我們拿具體的事物來說,就更容易理解“合”意了。一個健康人體的“頭”和“腳”需不需要“和”呢?肯定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沒有神經系統,心臟、大腦等各個器官具體的“合”作行動,這兩個器官是“和”不了的。愚見認為,當今時代,只有人們正確理解了“合”的真正含義,社會才會真“和諧”,否則還會繼續紛紛擾擾下去。這也是主客體關係學認為當今人類尚處在童年階段的理由之一。以上愚見,請您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