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如果孩子不好好學習,父母該怎麼辦?


16歲的小折,整個暑假都和爸爸在賣西瓜。


每天的日程是早晨6點多就爬起來,去市裡拉瓜,早飯隨便巴拉兩口,就趕緊擺好攤子等客人。


每天晚上回到家都十一二點了,一天只吃兩頓飯。


酷熱難耐的夏季,一整天忙下來,小折身上的汗就沒停過,衣服從前到後,全是大片大片的汗漬。


問他辛苦嗎?他說不辛苦,爸爸更辛苦。


爸爸賣了20多年的西瓜,供他和姐姐讀書,每年夏天都被曬掉一層皮,有時忙起來,都是兩個饅頭就一碟蘿蔔條,他特別的心疼。


在賣瓜的間歇,小折還不忘抓緊寫作業。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折能吃苦,懂事,學習一直保持著班級前十、年段前100名的好成績。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網友大讚:“這樣的孩子肯定能考上好大學。”


適當讓孩子吃一點生活的苦,他們就會懂得什麼叫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更能明白學習是為了什麼。


吃得了生活的苦,才能吃下學習的苦。


教育家杜威說過:要使孩子“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孩子,必須要首先讓他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帶孩子去吃一次苦,比你講100遍“好好學習”要管用的多。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01

讓孩子親身體驗一次,勝過你說教100遍


尹女士在一家工廠做扣件、穿件工作。


暑假的一天,因為活不太多,孩子也不用上學,就把6歲的兒子帶到工廠一起去上班,讓孩子體驗一下生活。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6歲的小男孩頂著個蘑菇頭,帶著小小的手套,坐在院子中間,有模有樣地工作工作。


別看人小,技術可是很熟練,兩隻小手不停地在扣件中穿梭,不一會就將一個零件做好了。


天太熱,沒過多久,孩子就汗流浹背,看起來非常辛苦。


即便這樣,小男孩也沒停下撒嬌,而是認真地一個接一個地繼續做手中的活,利索程度絲毫不亞於大人。


只是幹到最後,小男孩發出了一句感慨:“沒想到賺錢真不容易啊,我以後要好好學習。”


網友評論:親身經歷的才是最真實的感受,光說不行動等於零。


這位媽媽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帶孩子親自體驗生活艱難,讓他親自感受工作的疲憊,比一味灌輸給孩子學習的意義更有效。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孩子說學習很苦,你說生活比學習更苦,可如果不讓他親自體驗一下,他怎麼會明白這一點。


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體驗一次,比你乾巴巴講大道理要有效的多。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02

吃過生活的苦,才會懂得學習的意義


陽光明媚的早晨,一個泰國5歲的小男孩對媽媽說,他不想上學了,理由是學習太累,還是玩好。


媽媽聽了小男孩的話,答應了他的要求,但媽媽提了一個建議:“如果你去大街上撿垃圾,能賺很多錢,那就可以放一天假。”


男孩立馬就高興了,興沖沖換好衣服,拉著媽媽的手開心地出門了。


一開始,孩子蹦蹦跳跳地到處在垃圾堆裡撿瓶子,覺得很好玩。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很快,他就開心不起來了。


走了整整5公里,撿了滿滿一天,滿滿一大袋可回收垃圾,才賣了2泰銖,摺合成人民幣0.4元。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孩子累的滿頭大汗,頭髮溼噠噠地趴在頭上,無力地癱坐在地上。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孩子問媽媽:“能吃冰淇淋嗎?”


“不能,錢不夠,只能喝水。”


“可以搭公交車嗎?”


“也不能,坐車要5個泰銖,我們只有2個。”


孩子失望地說:“媽媽,很累,我想回家,想去學校讀書,我再也不頑皮了”


第二天,孩子乖乖去上學了。


當孩子不想學習時,帶孩子去體驗生活的苦,用他的親身感受告訴他,現在的學習和努力都是為了不遠的將來多一個選擇機會。


現在的孩子,父母不捨得讓他吃一點點苦,拼命把最好最貴的雙手捧給孩子,他吃喝玩樂就好了,幹嘛要努力學習呢?


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過:“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


能吃生活的苦,孩子就可以忍受學習的苦,努力去克服學習的各種困難,最終通過學習為自己開創一片陽光大道。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03

父母講道理,不如做得有道理


曾國藩曾說過:如果孩子不經歷苦難,是不能成才的。


和單純給孩子講道理相比,帶他去體驗生活的苦,更能培養他對生活的適應能力,並讓孩子在吃苦的過程中,理解學習的意義。


那怎樣讓孩子體驗生活,從而願意學習呢?


引導孩子學做家務


很多家長不捨得讓孩子做家務,覺得應以學業為重,,認為做家務會耽誤孩子學習,事實真的如此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表明,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所以父母應從小就有意識培養孩子做家務,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列出適合他們的家務清單。


讓孩子適當地做家務,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認知能力和做事的執行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對於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帶孩子去體驗生活


前段時間,霍啟剛和郭晶晶夫婦帶兒子霍中曦到香港郊區的農田插秧,備受網友讚譽。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圖片中,三人就像普通的農家子弟一樣,頭頂著大太陽,褲腿高高挽起,站在一片汙泥的稻田裡彎腰插秧。


辛苦勞作之後,一家人又到村民家吃了一頓粗茶淡飯,三人臉上都是帶著幸福滿足的笑容。


給孩子講100遍你要好好學習,不如帶他去吃一次苦


夫婦倆接地氣的教育方式引來無數網友點贊,為什麼呢?


因為不管是富有還是普通家庭,讓孩子吃點生活的苦,孩子才會發現生活的珍貴;


沒有體會過生活不易的孩子,也不會明白幸福的生活要靠努力學習、努力拼搏才能得到的道理。


所以有空的時候,帶孩子多去體驗生活吧,讓他們在辛勞付出中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從而從容應對學習中的各種困境。


讓孩子瞭解父母的工作,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感恩意識


在美國,有一個“帶孩子上班日”(Take Kids To Work Day)。


很多大大小小的企事業單位都會參加這個活動,並安排特別的場地與體驗項目,號召員工與子女一起來上班。


“上班日”設置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親身體驗到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增進親子關係。


此外,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成年人的世界運作規律,就此可以打開孩子對於自己未來發展的設計之路。


父母可以找合適的時間,讓孩子陪你一起上班,讓孩子瞭解你的工作,也是教育的一種。


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也會感恩父母的付出。


父母之愛孩子,當為之計深遠。


有智慧,有遠見的父母,不會把教育只停留下嘴巴上,而是讓孩子深入生活。


讓孩子適度參與生活,親自感受生活的艱辛,在生活中明瞭努力學習的意義,比把孩子養在溫室中,單純只給孩子灌輸學習的意義,是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END—

作者簡介:樂晨媽媽,兩孩寶媽,高校教師,一手帶娃,一手寫文,信奉育兒即育己,成長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