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文|奶宝育儿堂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您家孩子有没有过这样的阶段?看绘本或动画片之后的一段时间,完完全全地进入到那个奇幻世界了,总是很认真地说:“别动!我是超级飞侠!”、“我是汪汪队长!”“妈妈,看我,我是托马斯!”

甚至还有的宝宝想更加深入地模仿动漫人物,比如像汪汪队一样成为给人们提供帮助的特工,要求父母购买同款道具,扬言“我长大后也要当消防员/警察”。

这时,家长通常是怎么做的呢?

大部分尽管满足宝宝的需求,购买了相关道具,但孩子在家疯玩时,还是嗯两句或笑一笑相对,更有的家长毫不在意,自顾自地做家务,将孩子的那些“豪言壮语”视作童言无忌。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事实上,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看似“无厘头”,实际里面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孩子的“职业规划”。

现实是,针对孩子的职业启蒙,中国教育几乎一直处于空白阶段。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01中国的职业启蒙

前些天在朋友圈里看见朋友给宝宝办满月酒,还专门加入了传统的抓周环节。

当孩子懵懵懂懂抓起钱币的时候,大家一阵欢呼,认为这是将来不用为钱发愁的象征。

这平常的场景,却体现着中国传统观念下人们对职业的认知——看重职业带来的结果,而非过程。

小宝宝并不知道自己抓的代表什么,只是觉得好玩,可家长就会放大抓周物品背后的意义。这种有仪式感的体验,孩子只是感觉被大人关注。

这应该算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启蒙了,只是带了些“礼仪色彩”。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但对孩子来说却有些悲凉,尽管他们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但好像从未被大人注意过。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02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职业规划?

你可能会觉得,孩子那么小,怎么可能有职业规划?这就要提到一个概念了,那就是“身份确定敏感期”。

从孩子1岁半开始,这个敏感期就悄然而至。家长会突然发现,孩子开始对绘本或动画中的某个人物表现得极度痴迷,不厌其烦地询问关于他的一切信息,并模仿他的动作和语言、交朋友、解决困难。

这种看似幼稚的角色分配行为,就藏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在向家长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可以支配自己的思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这时,家长表现出漫不经心甚至有嘲讽一味,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03忽视(打击)孩子的“职业规划”,会导致什么?

有个朋友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孩子4岁时,经常说自己是芭比娃娃,每次穿上新衣服都要展示一番,还让家人为她鼓掌。

刚开始家里人觉得好玩,纷纷鼓励赞美,时间久了就开始说:差不多得了!怎么这么臭美呢?

结果孩子上了小学,只要听见别人说“臭美”这个词,就觉得羞愧不已、紧张至极。

这位朋友仔细回忆才明白,当时孩子看见卡通片里的芭比娃娃在走模特步,自己想学却不敢说。加上被大人打击,这小小的愿望就一直深埋在心里,始终没有发芽。

现在朋友再带孩子去学模特,她却早已失了兴趣。

认识不少人大学毕业后都跨专业就业了,其中大部分都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选专业时都只是父母说“不错”便下的决定。

事实上,那些从小说要当老师、科学家、警察的孩子,大部分成年后的工作都和小时候心里憧憬的不一样了。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谈到职业规划,人们总会说:哎,赚钱就行,梦想嘛心里想想就行。

难道梦想和职业真的不能有交点吗?热爱是做好一份行业的基本品质。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保持初心、拥有梦想,但落实到生活中却没有做到。

孩子真正痴迷的是各种人物的品质和习惯,真正体验的是这个职业应该具备的素质,但家长往往将其视作玩笑了,甚至用残酷的职场现实给孩子打击。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04对孩子的幼稚愿望,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1)告诉孩子某个职业需要的品格和素质

家长完全可以鼓励孩子模仿,但也要注意观察他模仿的是否正向。

如果是,我们就要帮孩子概括他在模仿的是什么,比如有的孩子超级喜欢汪汪队,我们就可以告诉他:汪汪队勇敢负责,队员之间也很团结。

孩子便会沿着这几个词做,渐渐向勇敢、有责任心且利于团结发展,能助力性格发展。

再深入一点的话,我们可以借助孩子的好奇行为,帮他理解胜任这个职业的基本素质。

例如队长是种职业,只有努力达到标准才可以胜任,引导孩子观察汪汪队长工作中的细节。

每天睡前和他交谈,这不仅能让孩子学会总结简单的事件,慢慢说出自己对职业的理解,也能激发他对美好形象的向往之情。

2)参与孩子的角色扮演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和绘本、动画配套的玩具材料,家长可以购买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其实孩子的愿望很简单,当他切身感受到这个职业的乐趣,就会在心里种下一个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种子慢慢长大,就变成了真正的职业诉求,让他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可以给孩子安排“家庭职业体验”时间,这段时间家长就全身心陪孩子玩角色扮演。

孩子喜欢当医生,那就准备仿真的针管、听诊器、就医卡、体温计等,家长当“病人”,孩子当医生,模拟就诊场景,在体验中习得本领、收获快乐!

3)进行职业交流

孩子年龄大些之后,帮他了解职业规划的最好方法就是沟通。

孩子是否对你的职业了解呢?你有没有和孩子深入讨论过自己的职业呢?

如果没有,不妨试试,和孩子进行一次探索式的“职业交流”,议题就是“父母的职业”。

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职业的内容?职业的收入是多少?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做这个工作等等。

主要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工作并不完全为了工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为价值而努力。

4)有条件的话带孩子参观

除了在家交谈,也要给孩子一个实践的机会,带他参观自己的工作场所。

唯有如此,孩子才就会把自己学到的理论和体验到的真实场景结合,更好地创想自己未来工作的样子,不至于太过与现实脱节。

孩子的那些幼稚愿望里,藏着“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好过现实打击

让孩子带上一个小本子,在不打扰父母工作的情况下,记录他感兴趣的瞬间。

回到家里后和孩子再次讨论收获,可以让他说说父母工作时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不同。这样孩子就可以有意识地知道,生活和工作可以两者协调进行,互不干扰。

5)带孩子做图做简历

再大一些的孩子教育内容就更丰富了,让他把对工作的理解用画图的方式体现出来。

比如把工作画在中间,向外不断地扩展,写出与工作有关的词,可以写上班时间、上班方式、上班想负责的任务、想结交的朋友,想学的本领……

这张图也可以叫做思维导图,在培养职业素养的同时,还可以增强逻辑。

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太多字,可以用形状代替,只要孩子能看懂并明确讲出每个词之间的关系就很不错了。坚持这样做可以梳理孩子对职业的认知,为以后孩子设计出一个有看点的简历打基础。

当然,这个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来安排,不要强求!

我想,家长最想看见的应该不是孩子为了工作奔波劳碌,而是拥有一份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事业吧?

因此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梦想和职业追求,哪怕它们很幼稚。

给孩子心里的小种子浇水、施肥,温柔而坚定的陪伴,关注内在成长。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追求,成为真正想成为的人。

奶宝育儿堂,为0-13岁孩子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关注我,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完美型家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