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的“凤凰风筝”:为何与清明节扯不断、理还乱?


贾探春的“凤凰风筝”:为何与清明节扯不断、理还乱?

贾探春

说起我国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有扫墓、祭祀、植树;踏青、放风筝等——《红楼梦》作为一部我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作品,自然也少不了对清明节的描写。而且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这个节气好像与贾府的三小姐贾探春总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比如在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一章,作者写到薄命司中贾探春的图谶和判词时有:“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其中便有“清明”二字,并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无独有偶:而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一章中,贾探春在贾府过元宵节时作的一首谜语诗也是“风筝”:“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贾探春的“凤凰风筝”:为何与清明节扯不断、理还乱?

探春远嫁

而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一章,“金陵十二钗”决定改“海棠社”为“桃花社”,大家齐聚一堂准备作桃花诗时,又恰赶上三月初三日贾探春的生日——桃花诗没有写成,大家倒是填了一通柳絮词,之后纷纷放起了风筝……贾宝玉放的是美人儿风筝(因为他本是绛洞花主);宝琴放的是“大蝙蝠风筝”;宝钗放的是“一连七个大雁风筝”;探春放的则是个“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却在大家正尽情玩耍的时候,天上另一个凤凰风筝飞来,与探春的裹挟在一起,又被一个带响鞭的双喜字风筝缠绞。原文是: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贾探春的“凤凰风筝”:为何与清明节扯不断、理还乱?

趙姨娘送女

那么,如果要问:为什么探春的风筝是凤凰风筝,且与另一个凤凰风筝和“玲珑喜字”绞在一处,而且线都一齐断了,且都飘飘摇摇地都去了?笔者以为这里的喻意深刻:探春的之所以是凤凰风筝,使我们想起她的居处“秋爽斋”有种植的梧桐,取意为“凤栖梧桐”——暗示其身份的高贵(被南安太妃认作义女,和亲远嫁为王妃);另一个凤凰风筝自然指向她的大姐——皇帝贵妃贾元春。而“玲珑喜字”风筝之所以前来绞缠,指的是探春远嫁的日子即在眼前(接下来即有南安太妃与探春的会见)……“线都断了”,取意为断线的风筝,一喻探春远嫁他乡,从此与父母亲人骨肉分离,二喻两姐妹虽然贵为皇妃和王妃,可是却命如纸薄,终究无法逃脱悲剧性命运。

所以,当其父亲贾政元宵节观看大家所作的灯谜诗,见其长女元春所作灯谜为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次女探春所作灯谜诗为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迎春、惜春姐妹的一为算盘、一为海灯时,心内愈思愈闷,遂发出“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的慨叹,暗喻的便是她们未来命运的不测。

所以,纵览全书,笔者以为:作者写到探春时之所以总是让我们联想到清明节及其习俗,甚至连她的生日也与清明节接近,是因为清明节乃祭祀之日,暗示的是探春远嫁后未来命运的不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