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雨中呼喊》隨筆:人類生活在時間裡,死去就會跳出時間外

前言:人類的壽命,就像是時間尺上面的刻度。它清楚地描繪到毫釐,以致於任何人都別想著從它那裡多奪走一秒鐘。當生命走到刻度的尾端時,人類就得向這個世界說“再見”。從此以後,他/她不再擁有時間。是人類主動握有時間,還是人類只是時間的附帶?這亦是個“哲學”問題。

《在細雨中呼喊》隨筆:人類生活在時間裡,死去就會跳出時間外

《在細雨中呼喊》是餘華髮表於1991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共有四個章節,十六個小節,內容圍繞主人公孫光林展開。孫光林在六歲時,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被王立強李秀英夫婦領養。後經歷變故,十二歲時又重新回到親生父親孫廣才的家中。從此以後,過著隱形人的生活。打破時間順序的回憶,體現了幾分迷人的氣息。作者餘華也因這部小說,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在細雨中呼喊》隨筆:人類生活在時間裡,死去就會跳出時間外

在整部小說中,有一些有趣的描述,比如孩子們對於“船”的敘述。“船是用什麼做的?”“石頭”“那為什麼不會下沉?”“因為上面有繩索拉著”,雖然是無知的問答,卻能體現孩童世界的天真稚氣。還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真實與虛擬

現在我不僅可以在回憶中看見他們,我還時常會聽到他們現實的腳步聲。他們向我走來,走上樓梯,敲響了我的屋門。

——餘華自序,1998年10月11日

書籍的背後,往往無法擺脫作者的影子。作者餘華也在自序中闡明,《在細雨中呼喊》的主人公孫廣林雖然不是作者本身,卻也或多或少反映其兒時的經歷。書籍人物與作者本人,會在某一時刻巧妙的融合。慢慢地,變得若即若離。

《在細雨中呼喊》隨筆:人類生活在時間裡,死去就會跳出時間外

每個現實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會沉迷於某事,出現難以區分現實與虛擬的情況。拿人生中最重要時刻“高考”說事。有些學子,就會經常性地覺得自己在做題,自己坐在高考當日的教室裡,周圍是熟悉的同學。如果能出現這種狀況,說明已經沉入其中。這當然有好有壞,但起碼證明“愛”的深沉。

人的階層會不會改變?

當我們想成為城裡人時,城裡人卻在想成為歌唱家。

社會所提倡的人人平等,是在法律面前的表述。其實,社會還是有所謂的不平等的。從人的一出生,就註定不平等。有的降生於繁華的都市,有的在偏遠的山村;有的是富二代、官二代,而有的是農二代。這難道是平等嗎?一群人努力一輩子,還不如別人降生時的模樣。

《在細雨中呼喊》隨筆:人類生活在時間裡,死去就會跳出時間外

懷著悲觀情緒,只會惡性循環,社會階級還是會流動的。對於古代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有一點不滿意的地方,就是管理方、士兵和百姓,他們組成了一個國家,之後便是不進行階層流動。士兵的孩子,之後還是士兵;百姓的孩子,之後還是百姓。這會使得底層百姓沒有活著的盼頭,從而引發社會動盪。故而,社會階層會因時而變。

人類活在時間裡

我們並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裡。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於時間之中的夥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向後,並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在細雨中呼喊》隨筆:人類生活在時間裡,死去就會跳出時間外

人類是無助的,是浩浩歷史長河中的一小節片段的組合。每個人用他們所謂的珍貴的時間,來彌補歷史長河上的空白。而長河想要淹沒一個人或一群人時,從來都不會眨一下眼睛。人類以為能玩弄時間,能掌握時間,最終還是會被時間排除在外。所以,別拿時間不當一回事,因為它隨時可能會收回。

結語

《在細雨中呼喊》隨筆:人類生活在時間裡,死去就會跳出時間外

到底是人類握有時間,還是時間握有人類,這已經不重要了,珍惜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合:一個人死去後,他的靈魂還是軀體附近。他可以看見房子和樹木,能自由穿梭,能在他人面前搖晃。但是,活著的人,感受不到他了。他已經徹底被時間拋棄了,他已經不再是這個世界上的人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踏著階梯,拾級而上,一步步地發展和豐富精神文明。無論什麼年代,都不能遺忘閱讀,遺忘對人生真諦的思考。歡迎加關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