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貨幣中,看到了普惠金融的曙光——趙國棟評《數字貨幣》

從數字貨幣中,看到了普惠金融的曙光——趙國棟評《數字貨幣》

人物簡介

趙國棟,國家發改委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課題組組長,人民大學數字經濟及治理研究中心聯席主任,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


從數字貨幣中,看到了普惠金融的曙光——趙國棟評《數字貨幣》

“現在是需要理論也必將產生理論的時代,需要思想也必將產生思想的時代”,龍白滔博士新著《數字貨幣》就是這句時代斷語的註腳。

其中許多觀點雖然首見於其他文獻,譬如“貸款創造貨幣”的理論,但是把這些理論和區塊鏈技術融會貫通,在通證經濟體中可以靈活運用,繼而可以延伸到“數字貨幣區”等概念的,非龍博士莫屬。

貨幣現象無處不在。食堂自己印刷的飯票,可以理解為特定用途的貨幣。甚至有大學食堂,因為學生眾多,飯菜口味上乘,引得周圍居民趨之若鶩,飯票居然就在周邊小店、居民手中流通。大家消費時,產生的各類積分,可以兌換一些商品品,也起到部分貨幣的功用。在企業經營中,信用證、艙單、支票都具備貨幣的功能。

但是區塊鏈技術誕生後,微觀層面的貨幣現象,忽然具備了通用的、低廉的解決方案。飯票、積分、信用證、艙單、支票都可以用區塊鏈統一來實現。數字貨幣可以說應運而生。

貨幣,一般而言,三個核心功能,記賬單位,支付工具,價值儲藏。區塊鏈技術高速發展,如果不考慮監管的需求,基於這種新型技術,事實上可以構造出個不同的貨幣,分別完成傳統貨幣的三大功能。這當然是對於金融秩序、經濟規律的極大挑戰。

未來,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會深度融合形成一類“虛擬產業集群”,在這個集群中,多有內部循環的貨幣現象。再如農村信用合作社,是互助性質的一類金融機構,合作社資金來自社員,用於社員。合作社中,多是某類單一的生產或者經營活動。這類局部的貨幣流動,如果採用銀行的模式,成本高昂,實踐中往往不能落地。但是數字貨幣,似乎就是為這類場景而生的。一個信用合作社,為什麼不可以有自己的數字貨幣呢?尤其是資金取自於社員,又用自於社員的時候。這些限定了支付領域的貨幣,至少可以規避資金被挪用的風險。

同樣的,在虛擬產業集群中,如果沒有數字貨幣,企業流動資金往往依賴銀行貸款。如果虛擬產業集群中,某家實力企業,以銀行的授信額度作為擔保,發行用於產業集群內部流通的數字貨幣,豈不是可以大大緩解,中小企業流動性緊張的問題?這個內在的機制,就是龍博士濃墨重彩講述的貸款創造貨幣的理論,在虛擬產業集群中的應用。這些前沿的思考,我依稀看到了普惠金融的曙光。

更重要的是,數字貨幣,已經和生產、流通、交易、消費各個環節的緊密融合,甚至成為一體了。不能僅僅把它當成工具看待,甚至數字貨幣,就是數字經濟本身


新書推薦: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龍白滔博士的新著《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是國內第一本系統建立數字貨幣金融理論框架的學術專著,獲得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任朱嘉明(點擊序言)、北京控股集團前董事長衣錫群(點擊序言)和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點擊序言)聯袂推薦。新書電子版已全面上線國內各大電子書平臺(如Kindle中文版、掌閱等),“

數字經濟公社”微信公眾號提供紙質書在線銷售,現已全面發貨。敬請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