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療搞學術:這是對牙醫和患者的尊重

一直以來,民營機構機構的競爭力都集中在“服務”上,醫療的過硬、學術的權威,很少被承認。即使是在業界已有相當口碑的民營品牌,也很難擺脫刻板印象。

民營醫療要不要搞學術?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一來,“民營醫院醫術不行”的刻板印象必須打破;二來,只有踐行學術精神,才能真正搞好醫療,堅守醫療的初心。

那麼,民營醫療應該怎麼搞學術?今天來談談我們的經驗。

民營醫療搞學術:這是對牙醫和患者的尊重

將患者需求與學術相結合

忌盲目,忌漫無目的。我們在過去的日常看診中發現,很多患者對於種植牙的懼怕,不在於價格、痛感等,而在於週期、時間。一聽說自己牙槽骨條件不好,還要經歷半年至一年的植骨,才能開始常規種植牙,他們就打了退堂鼓。“我沒那個時間,也不想跑那麼多次醫院,你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民營醫療搞學術:這是對牙醫和患者的尊重

鼎植口腔首席疑難種植專家高振華院長,在十幾年前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又帶著這些疑問,遠赴德國、瑞士、美國求學。現在,因為VIIV穿顴穿翼種植術而聞名全國的他,全年有一半時間都在全國各地授課。還有很多牙醫,都很好奇——無需或只需少量植骨、當天就能戴牙的VIIV即刻種植術,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這一切,都源於高振華當年的初心:“我想給我的患者省時間、省麻煩,讓他們快點種好牙。”

民營醫療搞學術:這是對牙醫和患者的尊重

把學術精神制度化

民營醫院如果有了學術的根,那就具備了建立學術組織的條件。利用學術組織,建立醫生學術交流平臺,且為醫生提供學習資源和監督機制,切實提高醫生的學術水平,才是將學術精神落到了實處。

開辦牙醫社區,建立臨床牙學院,舉行學術沙龍,舉辦學術競賽,都是很好的辦法。定期讓醫生聚在一起探討案例,將學生時代的去偽存真精神運用到臨床中,讓各種經驗與教訓集中碰撞,能夠大大提高學術交流的效率。

民營醫療搞學術:這是對牙醫和患者的尊重

公立院校搞學術,都不輕鬆,民營醫療機構的學術之路就更是困難重重。這就需要民營機構負責人真心實意地重視學術,而不只是將“學術”當成營銷手段,維持在表面工作上。

醫生的“工匠精神”,就在於永不忘學術的重要性,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個患者,做到盡善盡美。

祝福天下口腔疾患,都能遇到專業負責的醫生;也祝福天下牙醫,都能創造學術成績,熱愛自己的事業。

民營醫療搞學術:這是對牙醫和患者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