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追封父亲为帝,却只给哥哥孙策追封为王?

大国布衣


三国里面,孙权是最后一个称帝的,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那么孙坚为什么要把父兄区别对待,只给兄长追封为王呢?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筑坛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吴,孙权也是三国三寡头(刘备、曹丕、孙权)里面最后一个称帝的。根据《三国志》所载:“追封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孙权称帝,追封了父亲孙坚为皇帝,却仅仅追封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都是至亲一家人,孙权为什么要厚此薄彼,追封不公呢?要知道,孙权还是接棒兄长孙策才获得江东统治权的。

东吴从草创到建立,经历了两代三个人的共同努力,初平二年(191年),长沙太守孙坚奉袁术之命出兵征讨荆州刺史刘表,不幸战死。孙权九岁即丧父,一直由其母吴夫人悉心教导。 孙策投靠袁术后,但袁术并没有重用他,不得已,孙策在舅父吴京,堂兄孙贲的支持下南渡长江,大败扬州刺史刘繇。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已取得吴郡、会稽、庐江、豫章、丹阳五郡,为后来割据江东奠定了基础。



正当孙策踌躇满志,欲大展宏图建立不朽功业的时候,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刺杀,身受重伤。临终前,孙策召孙权接替其位,并对弟弟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抗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时孙权才不过十九岁,孙策却能以江东托付,这也可见孙策对弟弟是足够了解也足够信任。



此后,孙权果然不负兄长所托,不仅保全江东不失,还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格局,孙吴政权成为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的大国。孙吴的建立,是孙氏两代三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可是孙权却为何独追封父亲孙坚为帝,而且把兄长孙策封了个长沙桓王呢?

首先,孙权这么做是为了使皇位传承能掌握在自己这一系

孙坚追封为武烈皇帝,孙策追封为长沙桓王,而孙吴政权,孙权是建立者。若把孙策追封为帝,则他的儿子也同样拥有皇位继承权。这当然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孙权晚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储,孙权不得已,处死鲁王孙霸,废掉太子孙和,改立幼子孙亮。如果中间出现孙策的儿子加入太子之位的争夺,这无疑对东吴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孙策被追封为长沙桓王,正是为了杜绝孙策子孙将来争储,使皇位传承牢牢掌握在自己这一系。

其次,追封兄长为长沙桓王小,是为了淡化他在东吴的影响力



东吴的基业是孙策奠定的,没有孙策,十九岁就扛起统一江东大旗的孙权,未必能够实现父兄的夙愿。孙策白衣渡江,在进占江东的过程中招揽了很多人才,如周瑜、张昭等江东名流,皆视孙策为兴邦之主。

孙策临死前,将整个江东地盘及追随他的这些人全托付给弟弟。待到孙权登基称帝,他需要强化自己在东吴内部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追封兄长为长沙桓王,主要也是为了淡化孙策在东吴的影响力,凸显自己一代枭雄的霸主形象。

最后,孙权确实是在追封兄长这件事上包藏私心



孙权追封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但这个王爵,是不能由孙策的儿子承袭的。孙策长子孙绍,原受封吴侯,这个吴侯,远比其他的侯爵尊贵,因为孙策和孙权都曾经做过吴侯,孙绍受封吴侯,甚至比承袭长沙桓王爵更有意义。

但孙权这个小心眼,算盘打的贼精。很快的,孙绍的吴侯爵位就被收回了,被改封了个上虞侯,都是一脉相承,孙权的子孙后代可以称帝封王,孙策的子孙后代却永远只能是个侯爷,连个王都做不成。如此说来,说孙权忘恩负义也并没有错。


大国布衣


众所周知,三国之中,曹刘孙三家,唯有孙权是守成之君。东吴这份儿家业他是从父兄手中接过来的。然而孙权称帝后,他的父亲被追封为帝,哥哥孙策却只追封了个长沙桓王,孙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个其实很正常,孙策毕竟还有儿子,追封孙策为帝,他的后代该如何自处?如果孙策没有后代,那封他个帝号也没什么关系。你比如司马懿他们家,司马师死后,传位于司马昭,而司马炎继位后将伯父和父亲都追封为帝。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没有子嗣,唯一的儿子司马攸还是司马昭过继给他的,所以便不存在后代争位这样的情况。

所以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个名分问题涉及到权力,而在权力面前,亲情得靠边站。

孙策的政治身份尴尬,封孙策为帝,吴国政局必定会受到影响。要知道九五至尊,天子之位,无数人都会觊觎,特别是孙策得后代子孙们。孙策打下的天下,他们却不能继承,你让他们怎么想?估计心里都不舒服,但是没办法,他们在名分上确实没有资格,因为孙策只是长沙桓王,其子孙只能是诸侯,而不能是皇族。

孙权若追封孙策为帝王,必然造成一个极为麻烦的政治隐患。

其一,追封孙策为帝便等于是默认了“兄终弟继”的合法性。倘若孙权过世,皇位的继承人应该是孙权的两个弟弟,还是孙权的儿子?其二,若追封孙策为帝,孙策的子孙是否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权?

这一系列的政治问题都需要谨慎的考量,因此,为了避免“继承权”出现问题,导致祸起萧墙,孙权必须放下兄弟之情以大局为重。

其实话说回来,即使是不考虑孙权“家天下”的私心,不追封孙策为帝,也是说得过去的。

因为孙策有立业之功,却无治国之劳。

东吴基业基本就是孙坚、孙策和孙权这三父子弄出来的。其中在创建家业的过程中,孙坚和孙策无疑是功劳最大者。

首先孙坚,镇压黄巾军,发展孙家势力;剿灭区星,获得朝廷信任;讨伐董卓,拯救江山社稷,赢得百姓口碑;依附袁术,雄霸江东数郡。

如果将吴国比作一栋大楼,孙坚便如同吴国的“地基”。孙坚白手起家,用满腔热血和一片丹心在乱世之中不懈的打拼,孙坚聚沙成塔,积裘成衣,一步一步的将曾经赢弱不堪的孙氏家族领导向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孙策是东吴政权的开创者,亦是奠基者,理所当然被追封为武烈帝。

而孙策: 跳槽袁术,发展各人势力;突袭庐江,获得巨额创业资金;力挫江东四大家族,横扫黄祖,统一江东。

孙策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他完美的继承了孙坚的野心,以及百折不挠的韧性。 孙策最大的功劳,便是为吴国构建起了一个大致的发展框架,如果说孙坚是柴,那么孙策就是一团灼热的火,二者前赴后继,点亮了孙氏家族的光明,但是功劳归功劳,资格归资格,我个人认为,孙策没有被追封为“帝”。那也是说得过去。

孙权: 一定江东,联合江东四大家族,消灭反抗孙吴政权的个别势力;二吞江夏,统万民、安一方,一子定六郡;

三战赤壁,开创三国鼎立之局面;四守东吴,施仁政、积兵马、屯粮草,广纳人才。 五挫西蜀、斗北魏、讨伐五溪蛮夷,实现东吴的长治久安。

孙权是保护“火种”的勇士,于乱世之中扛起万斤重担,身后是阴霾,身前是山隘,一路走来步步为艰、危险重重,只因逃不开一世雄主的命运,如果说孙坚是地基,孙策是框架,那孙权就是东吴的一砖一瓦。

所以我说孙策虽然有立业之功,却无治国之劳。

比起孙坚打天下之功,和孙权坐天下之功来看,孙策更像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期,虽然他的功劳不可磨灭,但决然到不了被追封为帝王的程度,况且孙权称帝之时,孙策已经过世近三十年,孙策在东吴影响早已经被江东百姓淡忘,因此追封孙策为帝毫无政治利益可言。

毕竟孙策已死,所以封帝也好,封王也罢,一切都只不过是孙权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白话历史君


孙权称帝后,追谥其父孙坚为始祖武烈皇帝,追谥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

许多人拿司马炎称帝后追封其伯父司马师为帝作对比,认为孙权仅仅追封其兄孙策为王是气量小、不厚道,而且这一点其实连撰写《三国志》的陈寿也看不下去: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但公平的说,孙策也有苦衷,其状况与司马炎不完全相同。

1、司马炎称帝后,追谥其祖父司马懿为高祖、伯父司马师为世宗、父亲司马昭为太祖。

司马师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司马炎不担心其伯父司马师的后人争夺皇位。

而孙策不同,孙策有儿子——孙绍,是潜在的皇位争夺者。

2、司马师是司马炎的伯父,而孙策是孙权的哥哥

假如孙权追谥孙策为帝,那么孙策的儿子按理也便有了继承帝位的可能;而司马炎的情况不同,即使司马师有儿子,他也可以追谥司马师为帝,而封司马师的儿子为王。

因此,孙权追谥孙策为王,然后给其子孙绍封侯,便从源头上断绝了孙策一系继承帝位的可能。

不过即使如此,我觉得孙权确实还是气量小了些,就算是仅仅给孙策封王,也不至于只封一个二字王——长沙王。


心向青山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追封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为武烈皇后,兄长为长沙恒王,可能有人会说孙权此举实在过于小气,江东大部分是由孙策打下来的,如若孙策不早早离世,孙权是没有机会做上皇帝,但孙权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分析孙权的心中所想

孙权的继承孙策的位子时,孙策并非情愿将此位让给孙权,只不过是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尚小,只好将大业交给孙权,即使二人是亲兄弟,但对于权利以及王位的继承是不会想让的,孙坚死时也交代孙权一定要辅佐自己的哥哥。


哥哥虽死,自己大权在握,江东本土士族很可能将孙权赶下皇位,毕竟孙绍是孙策的儿子,如若将孙策追封为帝,那么自己这个皇帝是否能够坐的长久这是一个问题,这时孙绍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给他坐的。


追封孙策为帝,那么孙绍很可能危及自己的皇位,自己是孙策的弟弟一方面是孙策的儿子,孙绍长大成人,有能力继位时,孙权是不是会被舆论以及压力赶下台呢?孙绍没有政治头脑,相对于孙权不是好控制一点半点,因此不能追封孙策帝位。


其次分析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

孙坚死后,收复江东的重任落到了孙策的头上,他毕竟是长子,这时的孙权就有时间结交天下的名士,学习更多的治国方针,可见孙权多么有远见,但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是孙权比不上的。


文有张昭、武有周瑜,这两个人是受到过孙策重要恩惠的,孙权想要长久的坐皇位,二人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过幸运的是张昭已老,周瑜英年早逝。东吴后期孙权成为了真正的掌权人。


既然如此孙权为何怕孙策儿子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呢?


孙策真正影响到的人是江东四大士族,这些人的后代都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架空孙权不能说很简单,但这是有可能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谁都懂,孙权不想给这个些人这个机会直接封孙策为恒王,甚至规定这个职位不能世袭。

再次来说孙权的阴谋

我认为孙权这一出可以被认定是阴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防备自己的亲人,孙策后代的一生只能是侯爵,连王都算不上,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独树一帜,孙策的后代只能成为侯,这件事情上孙权做的绝对是万里挑一。


司马炎曾追封自己的祖父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全部为帝。可以看出他的手笔要比孙权大方,只不过二人所处国家政治不同,并不能苟同,因此孙权这件事情只能评价其小气,并不能评价其对错。

综上所述,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的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能够避免自己被架空赶下皇位的事情发生,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