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安文氏,文天祥和他的後人浩然正氣存天地

寶安文氏,文天祥和他的後人浩然正氣存天地

在時間的長河裡,如果一個家族開始了輝煌之路,那必定是這個家族誕生了偉人。而今天檸檬茶要給大家介紹的,正是這樣一個被歷史加冕了的氏族——寶安文氏。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一響起,文天祥的名字是不是就直接映入腦海了呢?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生在南宋末年的他,一生也正如這磅礴大氣的詩句一般,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要了解文氏一族,當然得從一身正氣的文天祥開始。


浩然正氣文天祥

寶安文氏,文天祥和他的後人浩然正氣存天地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 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20歲那年(寶祐四年,1256)中進士第一名,賜字宋瑞,但因父親離世守孝而未擔任官職。開慶元年(1259),23歲補任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鹹淳六年(1270)四月,擔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作為一個耿直boy,因草擬的詔書有抨擊當時右丞相賈似道的嫌疑而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賦閒在家的文天祥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沒多久就召集了5萬勤兵集中吉州,想盡快進京助國家一臂之力。後被軍隊話事人兼右丞相陳宜中阻擋,緩至8月被封工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贊軍事,才得以率領勤兵抵達臨安待命。


勤兵軍在第一次作戰中表現異常優秀,但淮軍將領張全卻在關鍵時刻掉鏈子,讓勤兵軍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儘管如此,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勤兵軍仍不眠不休抗擊元軍。第二年元軍兵到臨安,當地文武官員紛紛出逃,當朝太后便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前往元軍駐紮地談和。而他又一次因耿直boy的性格原因當面訓斥了元軍首領伯顏而被扣押,宋朝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繳械投降。當時的臨安雖被元軍佔領,但周邊等地仍不受控制,伯顏想利用文天祥的聲望使得這些地方歸順大元,但忠於宋朝的文天祥不受套路,伯顏只好把他押送回北方,途中卻被文天祥機智逃脫。


1276年五月,在福州和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人擁立益王趙昰為皇帝,並建議走海路收復江浙一帶,但因意見不合被陳宜中阻止,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都督的身份前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集士兵抗擊元軍。景炎二年(1277)五月,再次帶軍試圖攻下江西,最終因為勢單力薄,敗將退回廣東。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他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城北)不幸被元軍俘獲,嘗試服用冰片自殺但沒有成功。自此,督軍府瓦解。


第二年,即祥興二年(1279)正月,元軍將他押送到厓山(今新會南),而此刻,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上,正醞釀著一場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規模海戰,當時元軍的主帥張弘範認為宋軍較佔優勢,他覺得此戰不宜正面交鋒,便想智取。於是到文天祥被囚押的船上,要求他寫信給宋軍主帥張世傑招降。文天祥毫不猶豫拒絕了,並當場寫出了那首著名的七言律詩《過零丁洋》。後來南宋滅亡,元朝想要把文天祥這樣的熱血忠肝之士收入麾下為其所用,文天祥寧死不從,就這樣,他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後來有一天忽必烈召見他,告訴他只要歸順大元就允諾封他為宰相,文天祥仍舊拒絕了。至元二十年(1283)一月九日,他被帶上刑具,向南方鞠了兩躬,便從容就義了,終年47歲。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文天祥的一生坎坷曲折,卻始終愛國護國,高風亮節。不僅為氏族後人所敬仰,也深受世人尊崇。


樂善好施文應麟

寶安文氏,文天祥和他的後人浩然正氣存天地

(鳳巖古廟)


元初,文天祥的從孫文應鱗,曾任歸德坊官,承祖遺志,不願意接受元朝統治,從寶安黃松崗鶴仔園搬遷到福永大茅山腳嶺下居住,在此開村立業,成為現今鳳凰、白石廈、新田村文氏的開基之祖。其後人修建的民居建築群,迄今為止還有60座保存完整元大德年間,他在大茅山鳳凰巖處始建起一座寺廟,名稱“鳳巖古廟”(又曰“觀音廟”)。這座廟建成後,前來燒香拜佛的人才濟濟,香火也逐漸鼎盛起來。自此,大茅山片區的人流也興旺起來,連年不絕。


傳說,文應麟是一個樂善好施古道熱腸的人,他心胸寬廣,心繫百姓,經常爬上大茅山頂(鳳凰山的頂峰),望見山腳附近村落不少人家屋頂斷煙,無米下鍋,就會細心派人送糧到戶,接濟貧民。為了方便瞭望,他還在大茅山頂建了一座望煙樓,傍晚就在該樓上瞭望四周村落。以便體察民情。接濟屋無生煙的困難人家。四周鄰里都對他頗為感激,稱文應麟為“”義士”,稱望煙樓為“望煙晚樓”。立志繼承其先祖文天祥的志願,把反元復宋。因此,他時常召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到鳳凰山頂切磋武藝。練武場邊有一塊刀狀大石塊,就把這枚巨石當作磨劍工具。因此這塊石頭就被稱為“試劍石”,它與“煙樓晚望”齊名,成為了鳳凰山的靚麗風景。


當然,這也只是傳說而已,至於真假,早已隨時間的流逝而灰飛煙滅。但在這些口耳相傳的嘉贊裡,至少可以證明,文氏的俠義仁愛早以成為一種值得感恩與效仿的精神。


白石廈開基始祖文若鳳

寶安文氏,文天祥和他的後人浩然正氣存天地


文若鳳,文應麟的次子,生於元朝末年。原來為嶺下村人。後來去到白石廈(石溪)文氏開村之祖,諱復,字若風,號凌霄,又號起南,別號如鵬。曾為明初國子監太學生。受父親影響,他自少就有開疆闢土的志向,並不想與父兄族人共同居住,偶然機會路過鄰村白石廈,發覺此地土地肥沃,風景秀美。於是便心生好感,離開出生的村莊來到白石廈開基立業,也因如此,就有了如今的白石廈村。


正氣家風貫九州

寶安文氏,文天祥和他的後人浩然正氣存天地

(松崗文氏大宗祠)


現在,走進松崗文氏大宗祠,可以看到大門口的對聯寫著:“正氣家風貫九州日月生輝,煙樓世澤傳千古丁財興旺。”這不是先祖們的人生寫照嗎?“以天下為己任,毀家勤王,抵禦外敵,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扶弱濟貧,熱心百姓溫飽的文應麟,真是的映照了達則兼濟天下的美譽。


(想了解更多關於深圳的歷史和往事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土生土長深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