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坦率的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文版的翻譯,包括書名的翻譯都為本書加了分。當然這與書中細膩的事物和心理描寫也是有關係的。

不過本書更像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籍,而非傳記。或者說從自我認知的角度看,這是一本主人公心理成長之書,對於每個想要在新一年改變自己的人都值得借鑑。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立刻想到的另外幾本同樣題材的文學作品,包括《無聲告白》、《平民之宴》、還有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如果說相似,其實風雨哈佛路與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更為相似,兩位主人公經歷的環境頗為相似,但她們都堅強地挺了過來,這一點在倖存者偏差上是很好的體現。

先做個總結的圖,這樣方便大家閱讀。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毫無例外,每一部書的主角都是女性,都是18歲以下或者左右的女生,這樣的設定顯示了生活的殘忍與不公,也突顯了女主人公逆境中成長的困難之大,在這樣的環境中稍有不慎,將會墜入深淵。

每一位女主人公都憑藉著自己的勇氣,戰勝了裹挾自己的困境,從此開始飛翔。

但是,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勇氣,她們真的能夠飛的起來嗎?除了自我的意識覺醒,每個人還需要些什麼呢?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No.1天賦


也許有人認為天賦是有點胡扯的詞,但是無論是塔拉,還是麗茲在語言方面都是有天賦的,這可以讓她們脫穎而出,而我想也正是這樣的天賦讓她們有與別人(處於同樣環境中的人)不一樣的認知,能夠敏感地察覺到上天對她們發出的提醒,使她們開始意識到外面的世界,意識到未來還有另一種可能。

而珠緒是一位海島女孩,自己是一位連高中都沒有考上的女孩,資質平凡,她的奮進完全是為了愛情,為了讓男生家裡看得起,才去奮力考取醫學院的。她的覺醒並不是依靠自己的察覺。

而莉迪亞也是一位資質平凡的女孩,她對高中的知識並不感興趣,尤其是數學,她無法承受高密度的課堂知識。或者說她的天賦並不在醫學院,她有自己的天賦,有自己的熱愛,但這個部分並未被挖掘,以致於她的覺醒是通過死亡來體現。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No.2性格


塔拉的性格也導致了她反抗其實是比較晚的,或者說比較漫長,她會照顧到父母的情緒,會為了父母而委屈自己,這是隱忍的部分,也正是這樣的性格,導致了她成長之路的漫長。

但是她性格中更加有堅韌的部分,她認定的事情,她會堅持,即使是換一種方式,例如,她通過幫助父親工作,來換取外出學習的機會,哪怕是再難忍受。

麗茲的性格是四個人中最為陽光的,即使生活艱難,她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最重要的是她敢於反抗,無論是對父親的無責任狀態,母親的吸毒,學校中的霸凌,她都會反抗,都會抗爭,她一直同命運做著鬥爭,並沒有妥協。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珠緒呢,雖然資質平凡,但是為了愛情,她可以奮不顧身,她不認輸,她為了自己想要的可以去爭取一切的資源,並努力抗爭,即使所有的人都認為她並不能考上醫學院,但這並不妨礙她堅信自己一定可以。

而莉迪亞呢,其實與塔拉有點類似,隱忍,為了照顧父母的情緒可以委屈自己,但是與塔拉不同的是,莉迪亞過於懦弱,不敢反抗,不敢表露自己的心聲,最後連傾聽她的人都沒有,她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最後被淹沒。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No.3原生家庭


現在每個人都在提原生家庭的重要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四個人物的命運中,也隱含著對原生家庭的批判。

塔拉的父親是一個摩門教徒,他的父親認為學校就是洗腦,因此塔拉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而他的父親一直給她洗腦,讓她相信自己的未來就是在廢料廠度過一生。她的母親只會順從,她的哥哥肖恩對她更是以愛之名虐待。這樣的原生家庭簡直是糟糕透了。

麗茲的家庭也好不到哪裡去,父母吸毒,父親整日就知道看電視,看書,對家庭沒有一點責任感,她的母親因吸毒被收容,後來死掉。雖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但是她的母親是愛她的,雖然那種愛是一種無責任的狀態,她依然渴望家庭,這與塔拉不同。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珠緒的家庭很簡單,她與母親相依為命,但是母親對她是鼓勵的,支持的,雖然母親學識不高,但對於珠緒認定了的事情,母親是給予支持的。

莉迪亞的家庭正如我們每個人的家庭差不多,這樣形容你是不是更好理解一點呢?母親給予期望的負擔,讓莉迪亞實現自己的夢想,但從未問過莉迪亞怎麼想的;父親不懂地傾聽,只會圍繞著母親的意願,不敢反抗;她的哥哥內斯也是個自私的人,毫不理會莉迪亞的期許和求助,

這也是最為典型的原生家庭狀態,每個人都在用所謂的關心對莉迪亞實施暴力。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No.4導師/啟蒙者


一個人可不可以自我覺醒呢?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那會漫長,也許要你有不斷學習的能力,一直開放的探知。

但如果你有一個導師,或者有人幫助你開啟了新的世界,這會完全不一樣。

塔拉的奶奶對塔拉說,讓她離開這裡。塔拉的哥哥泰勒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泰勒一直鼓勵塔拉,並資助塔拉,如果沒有泰勒的啟蒙,或者塔拉的人生會真的在廢料池一生,這也是為何本書開篇四個字是:獻給泰勒!

麗茲是幸運的,她在地鐵上遇到了佩吉,後者領麗茲到了自己的學校,讓麗茲意識到自己必須去過另外的生活。而學校的老師也因為麗茲的聰慧,不斷地的鼓勵她,並給了她去波士頓參觀的機會,這些都是人生路上命運的強化。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珠緒在島田的幫助下,在翔的鼓勵支持下,花了2年的時間,克服了種種的困難,考上了理想的醫學院。“就是這個意思,宮城,你從現在開始努力,去增加你人生的一個選擇。而我們學校呢?會全面支持你!”島田。可以說,沒有島田的支持,就沒有珠緒這也是小說命運的無常和喜悅之處,但真實的人生中怕是沒有如此好的運氣

莉迪亞的死正如題目一樣,《無聲告白》,沒有人相信莉迪亞是自己走到了湖的中央,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謂的孤獨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傾聽,自己無法宣洩,無法排解,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去,這一切就是莉迪亞的體驗。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她認為只要她做的足夠好,母親就不會再生氣,不會再離家出走,只要母親高興,她會經歷滿足她的一切要求。

在這個家庭沒有人能理解她,在家庭之外,她沒有朋友,為了欺騙爸爸她有好朋友,她假裝給同學打電話,其實都是在自言自語。

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她的身邊沒有一個人,接納她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No.5每個人都需要的


雖然,這四部小說的主人公都女生,而且有兩位原型人物,但是不管女生,還是男生,其實都需要被接納。

至少你自己必須接納自己。

正如《無聲告白》開篇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4種原生家庭


正如《尋找自我》中所說,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不是捨己,也不是自私,而是自愛;不是否定個人,而是肯定真正的自我。

所以,沒有天賦,沒有好的原生家庭,沒有導師這些都不可怕,但你必須找到真正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成為真正的新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