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花唄”, 為何不設免息期? 為何隨借隨還,按日計息

3月26日,被業內稱為微信版“花唄”的消費信貸產品【分付】上線內測。這款去年9月就傳言要上線的消金產品終於在時隔半年之後露出廬山真面目。相較於久負盛名的支付寶“花唄”,【分付】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無免息期;二是隨借隨還,按日計息。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下探討【分付】為何“不設免息期”?為何“隨借隨還,按日計息”

一、為什麼“不設免息期”?

同為互聯網大廠的消費信貸產品,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都有免息期,為何騰訊【分付】偏偏不設立免息期,是自恃超強的用戶粘性,有恃無恐麼?當然不是。

微信【分付】之所以不設免息期,是由於從成本收益角度分析,設立免息期“得不償失”。

螞蟻“花唄”設立之初,主要的應用場景是淘寶、天貓。通過“花唄”免息,阿里至少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受益。

1、 帶動消費,正向推動阿里零售體系增長;

2、 培養用戶,進而促進“免息用戶”向“分期用戶”轉化,進而由“免費業務”帶動收費業務增長。相關研究顯示,螞蟻花唄的分期率在“40%-50%”之間;

3、 積累數據,篩選用戶,控制風險。

京東“白條”依託京東商城,設立免息期的運營邏輯和螞蟻“花唄”類似。

而這套邏輯在微信【分付】,卻是行不通的。

1、騰訊支付雖然市場佔有率(尤其是線下場景)越來越高,但在零售領域事實上是沒有絕對屬於自身的“大場景”的。自然,【分付】免息對騰訊生態中其他業務的帶動作用便相對較小。

2、微信和支付寶雖然同為三方支付領域的雙寡頭,二者的支付特徵卻不盡相同。支付筆數而言,微信遠超支付寶;而支付金額而言,支付寶略勝一籌相較於支付寶。微信支付具有“高頻、小額”的特徵。而這一特徵必然導致微信支付人群的分期率不及支付寶,即若微信設立免息期,從“免費用戶”向“付費用戶”的轉化率不容樂觀。

基於以上兩點,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結論,【分付】若設立免息期,要麼是“為他人做嫁衣”,要麼則大概率被羊毛黨“薅羊毛”。而若僅僅是為了積累數據,控制風險,微信也大可不必走“免息”這條路。

二、為什麼“隨借隨還、按日計息”?

“隨借隨還、按日計息”是一種差異化的競爭手段。

按照上面的分析,“無免息期”對於微信【分付】而言似乎是一個“無奈但正確”的選擇,但凡事都具有兩面性。

首先,“無免息期”這一條款會排除一部分用戶。信用卡人群大概率不會選擇“無免息期”的【分付】,【分付】的目標用戶更多的是無信用的下沉人群;

其次,“無免息期”還會傷害一部分用戶。早已習慣免費的用戶(尤其是“下沉用戶”)從來都不會從企業的角度剖析問題,當然他們也沒有這項責任。“無免息期”給用戶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小氣至“傲嬌”。下沉人群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消金產品”,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分付】?

答案便是:“隨借隨還、按日計息”

事實上,下沉消費金融市場產品“琳琅滿目”的同時,也是魚龍混雜。隱性收費多、利率高、暴力催收甚至套路貸問題屢見不鮮。

微信的“隨借隨還、按日計息”八個字看似簡單,卻也明晰,同其他消金產品形成差異化的競爭“亮點”,年化14%的利率也相對公平。可謂下沉“消費金融”市場的一股清流。

蓄勢多年,一朝亮劍,微信對下沉消費金融市場勢在必得。但“隨借隨還、按日計息”的精細化運營模式,也必將挑戰騰訊的資金管理能力及技術支撐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