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工膜肺40天后脫離險境,武漢市肺科醫院一危重症患者跨過“鬼門關”

使用人工膜肺40天后脫離險境,武漢市肺科醫院一危重症患者跨過“鬼門關”

長江日報-長江網4月5日訊(記者史強 通訊員王敏)4月5日下午3時許,隨著武漢市肺科醫院醫護人員的低聲喝彩,40歲的李軍(化名)成功脫離人工膜肺體外呼吸支持,在呼吸機的輔助下自主呼吸,脫離了險境。這是武漢市肺科醫院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啃下的又一塊“硬骨頭”。

使用人工膜肺40天后脱离险境,武汉市肺科医院一危重症患者跨过“鬼门关”

(圖為醫護人員在給李軍撤掉人工膜肺 通訊員胡雪珺攝)

多方醫護力量“合力”救治

2月13日,李軍出現發燒症狀,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後住進了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ICU。2月15日前後,他接受了插管治療,但病情仍在持續惡化,2月25日,他開始使用ECOM(人工膜肺)進行體外呼吸支持。3月15日,李軍轉到武漢市肺科醫院ICU繼續治療。

在肺科醫院,李軍不僅得到本院醫護人員的照料,也得到多批援漢醫療隊一起救治。大家齊心協力,共助李軍抗擊病魔。

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患者轉來醫院時,肺部功能幾乎喪失殆盡。由武漢、江蘇、北京等地專家組成的ICU救治團隊對李軍進行集體會診,根據其具體情況調整了救治方案和設備,對患者進行精準治療,在繼續給予ECMO支持的情況下,對他採取了俯臥位通氣、氣管鏡吸痰等諸多救治措施。

同時,醫院調集本院力量,以及援漢的浙江、江蘇、內蒙古等醫療隊,共同參與救治工作。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患者的情況逐步得到好轉。

治療手段用到極致,就可能創造“奇蹟”

使用人工膜肺40天后脫離險境,這樣的案例在全市並不多見,也被很多人視為“奇蹟”,但胡明對“奇蹟”的提法並不認可。他認為,醫學並不存在“奇蹟”,靠的是合理運用將已有的醫學手段,並用到極致,“奇蹟”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人工膜肺只是提供了生命支持,要想讓病人病情好轉,關鍵要靠前期大量繁瑣、細緻的治療工作。”胡明說。

為了爭取到李軍病情的“拐點”,醫院ICU治療團隊做了大量的工作。醫護人員不僅更換了人工膜肺、更換了管道,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每日評估,從技術設備上予以保障;同時,團隊更加註重對患者其他疾病的治療、調理,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做到精準施策。

“患者的病情每天都不同,需要我們及時作出治療調整。”治療團隊專家、揚州蘇北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鄭瑞強說。在對患者使用人工膜肺時,呼吸機進氣量調節是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少了患者供氧量不足,多了則有可能“撐”爆患者的肺泡,造成治療損傷。為了調節到最佳數值,醫生需要守在病床前觀察,從海量數據中敏銳找到最佳答案,每個患者調節一次參數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我們開玩笑稱自己為‘臨床醫生’,必須守在病床邊才能做到最好的醫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副主任醫師李緒言說。作為ICU治療團隊的三位負責人,胡明、鄭瑞強和李緒言一直帶領團隊奮戰在火線,人稱“三劍客”。

每啃下一塊“硬骨頭”,就為救治其他患者積累了寶貴經驗

據悉,疫情暴發後,武漢市肺科醫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數量和救治難度都位居全市前列,使用人工膜肺的患者數量也是最多的。在李軍成功脫離人工膜肺後,該院ICU還有3位危重症患者仍在使用。

在胡明看來,李軍的個案非常有意義,通過對他的救治,給了治療團隊極大的鼓舞和信心,也提供了很多經驗。

“首先是要求醫護人員一定要有耐心。”胡明說,對於這樣的危重症患者,即使使用人工膜肺這樣的“核武器”,要想取得效果,大家要有長期堅持的準備,絕不是短期內可以見效。

胡明表示,治療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患者呼吸道管理,要千方百計恢復患者的肺功能,“我們上人工膜肺就是為了撤機。”

除了治療方面的經驗外,胡明認為,管理的精細化也非常重要,相關管理措施要細化到每班管理,甚至要落實到每個小時管理,這樣才能及時掌握患者的最新變化。

另外,團隊水平整體提高、人員力量的保證在他看來也是提高救治率的重要因素,“沒有訓練有素的強大團隊支撐,再頂尖的醫生也是孤掌難鳴。”胡明說。

現在的肺科醫院ICU治療團隊彙集了國內多支醫療隊,大家的理念一致,不計得失,全力致力於救人,一個個攻堅啃“硬骨頭”,“每救下一個患者,就為救治其他患者積累了寶貴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