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邓艾墓

邓艾墓,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文化符号

邓艾墓,位于古金牛道上的北庙乡政府所在地,背靠孤玉山,山势呈馒头状,山头古柏森森,浓阴匝地,野花飘香,鸟语啁啾。前临北庙小学,操场上童真逗趣,教室里书声飞扬。近寻邓艾墓址,只见芳草萋萋,荆棘丛生,在倾倒满地的建筑垃圾堆一侧,垮塌的墓穴深埋在荆棘之中,不仔细搜寻,很难发现,前住凭吊者无不感慨唏嘘!

查剑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登记资料:邓艾墓为石室三人墓,墓室长三米,宽一点四米,深一点八米,室顶有浅浮雕太极图案。并列二石室,各长三米,其一为邓艾之子邓忠之墓,另一陪葬墓则无从稽考。墓前有一石碑,正面阴刻“魏大将军邓艾之墓”八字,为民国时所立,现已不知所踪。墓右侧五十米处有邓艾庙,其庙始建于五代时期,历代有修葺扩建,为“彰顺王庙”,今仅存正殿,已被改造装饰为学校图书室。庙前的五级石砌台阶及石祭台、石栏、石柱、石刻瑞兽等文物早已佚失。庙门有楹联一副,只散见于地方史籍,联语精湛,概括了邓艾入蜀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以后的悲剧命运:

越天险入蜀战不生还漫诩将军夸智勇

筹万机擒王身能死决堪称父子是英雄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邓艾

邓艾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对于邓艾伐蜀结局的预言,《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中有两处较为详细的记述:

当邓艾集齐伐蜀军马之际,夜作一梦:梦见登高山,望汉中,忽于脚下迸出一泉,水势上涌。须臾惊觉。黎明即召素明《周易》的护卫缓邵解梦,邵解答如是:“《易》云:‘山上有水曰蹇’。蹇卦者:‘利西南,不利东北。’孔子云:‘蹇利西南,往而有功;不利西北,其道穷也。’将军此行,必然克蜀,但可惜蹇滞不能还。”这里已从玄学的角度预测了邓艾入蜀的悲剧结局。

还有一处是钟会出师之时,百官出城相送,只见“旌旗蔽日,铠甲凝霜,人强马壮,威风凛然。人皆称羡。”其中只相国参军刘寔笑而不语。“太尉王祥见寔冷笑,就马上握其手而问曰:‘钟、邓二人,此去可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但恐皆不得还都耳。’”这里刘寔从知人的角度预测了二人入蜀的悲剧结局。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公元213年),曹魏征召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统率三万兵马自狄道围攻沓中姜维,在取得胜利后,开始实施他偷渡阴平的战略计划。他的具体路线是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青川县摩天岭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唐家河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阴平古道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岩,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剑门关古道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剑门关古道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剑门关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剑门关

虽然姜维兵败,但蜀军主力并未遭受重创,退守剑阁,依侍剑门关天险足以将钟会的十万大军阻挡在关外,更有张寲、张翼、廖化、董厥四将辅佐,足以与敌军拼死一战。事实也证明,剑门关天险是完全可以依侍的,姜维凭险固守,钟会十万大军便只有无可奈何地原地踏步,无论他怎样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也只有望关兴叹!当初在汉中与邓艾分兵伐蜀时“置云梯炮架,只打剑阁关。”“吾只以正道而行,何愁蜀地不破乎”(《三国演义》一百十七回)。

钟会企望以他的军事才能和大兵压境之势攻克剑门关天险。然而,人的智慧,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冷兵器时代,天险还是可以凭依的。守住剑门关,就是守住了蜀汉江山。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剑门关还在姜维的控制之下,蜀汉的主力军正在伺机反击,企图将敌军驱逐的时候,邓艾以疲惫之师,孤军深入,竟使蜀汉政权土崩瓦解,“成都后主已亡国,此地姜维尚守城。”这历史的悲剧,实在引人深思啊!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姜维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姜维尚守城情景雕像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后主刘禅溺于酒色,任用宦官,迷信鬼神,荒废国事,如此积弊重重,百孔千疮的政体,使人心涣散,国势日衰,官场则表现出不求有所作为,但求明哲保身,“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在群雄逐鹿,兼并战争风云突变的历史关头,亡国只是时间迟早的事。但问题是,刘备、诸葛亮精心建造的这座大厦,不该这样迅速而彻底地毁灭,毕竟还有一批忠贞不逾,为国效命的文臣武将可以撑持危局,挽狂澜于既倒啊!然而,蜀汉江山却以超出常人想象的速度灭亡了!

如果站在蜀人的立场上去评判,祸首固然是刘禅,但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还应该有一个人,那就是江油守将马邈,他也料到了国家必然破亡的悲剧命运,但却从未作过任何挽救的努力,哪怕是上一道规谏的表章,抑或是在自己的领地上哪怕是部署一兵一卒,做一点点防范的准备,邓艾的疲惫之师也不至于如入无人之境,轻松抢夺城池啊!在他的意识里,国家的荣辱兴衰似乎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大事自有姜伯约掌握,干我甚事?”是啊,我只管坐食爵禄,糜费钱财,别的一概不管。或者说有奶便是娘,谁能给好处,就给谁做孙子,管什么忠孝节义,管什么礼义廉耻,他早就打好了自己的小算盘:“若魏兵到,降之为上,何必虑哉?”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视个人性命重于国家命运,这样的人,哪有不祸国殃民的?所以他不作任何军事部署,不作任何防御准备,当邓艾的二千兵一拥而入城时,他有的只是“慌忙纳降,拜伏于公堂之下”,一个马邈足以祸国,倘马邈阴魂不散,谬种繁衍,国家民族岂不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用人不当,用人失察的教训是多么惨痛啊!

邓艾以奇兵灭蜀,使他威镇天下,在巨大的胜利面前,他的骄傲情绪日益滋长。他不向司马昭请示汇报,以天子的名义,擅自封刘禅“骠骑将军”、蜀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国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职。他还在绵竹筑“彰功台”,对参加庆功宴的蜀国旧臣们说:“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他还经常夸耀:“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这明显是在树个人威望,搞个人崇拜。对蜀国君臣作这样的处置,他在给司马昭的书信中是这样解释的:“艾衔命西征,元恶既服,当权宣行事,以安初附。若待国命,则往复道途,延引日月。”他在信中还引用《春秋》中的话予以强调:“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以。”这样的书信怎能不引起司马昭“艾恃功而骄,任意行事,反形露矣”(《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的怀疑。

所有这些,都成了钟会诬陷他“欲谋之国”的把柄,为买通他身边人修改他与司马昭之间的通信留下了漏洞。

司马昭本身就是大野心家,对所有人都怀戒备之心。加上为钟会所惑,于是派监军卫瓘持诏书到成都逮捕邓艾父子,用监车押解洛阳。后卫瓘又趁成都各兵营大乱之际,派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

邓艾死后,部下欲将其尸体偷运回河南老家,然山高路远,蜀道崎岖,运输不便,加上立春后天气转暖,尸体难以长时间保存。又邓艾以“判军”罪名遭诛,若偷尸的风声泄漏,势必惹祸,草草下葬,乃在情理之中,当地至今多有遗迹。特别是为防窃贼掘墓,士兵们把将军印埋葬另一山头,至今人称“印台山”。

公元273年(泰始三年),朝廷终于为邓艾父子平反昭雪,司马炎在为邓艾平反时说:“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联常愍之。”终于承认了邓艾对司马氏的忠诚。

公元前782年(唐建中三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从唐时往前追溯,共列六十四人,为他们设庙享奠,汉末仅关羽、张飞等八人入选,“魏太尉邓艾”名列其中。

后梁开平元年,王建在蜀称帝之后,广纳贤才,善待士人,其“善待士”为举世公认,不仅给予入川的中原“高士”们“恩礼尤异”,即便对于象邓艾这样的历史人物也给予追谥,封邓艾为“顺王”便是其中一例。邓艾对司马氏政权的忠诚前世已有定论,王建的追谥表现了对历史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忠”即是顺,邓艾孤军入蜀,刘禅不战而降,可谓盖世奇功。遭钟会诬陷而能“受罪不逃刑”,非顺者而谁?轻取两川之地,即应为“王”,故谥“顺王”。前冠“彰”字,乃宣扬、传扬、表彰之意,是动词。“彰顺王”是动词加名词,即“宣传、显扬、表明顺王……”之意。王建是想借宣扬邓艾的“忠”,从而表明自己对唐王朝的态度,抑或是让蜀人忘记邓艾灭国的仇恨,而记住他的“忠”“顺”,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不管怎样,这个动词加名词的庙名都是国内绝无仅有的。按照通常的规律,为何人建庙(祠),其姓、名、字、号、封号、谥号等均可为庙名,然而这邓艾庙却以动宾词组构成一个无主句为名,难怪当地人普遍地将其误解为一个名词。

邓艾,这位汉末重要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早已盖棺论定,而古蜀文化也以博大的胸襟气度,开放包容的心态勾销了先人们的恩怨情仇。而记住了邓艾过人的胆识、韬略和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以及他的忠勇、忠诚、忠贞。这些可贵的品质是他留给后世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来者去努力学习和仿效。于是蜀人为邓艾修坟、立庙,以四时祭奠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对于蜀人立庙祭祀邓艾,倒是清末文学家王士祯先生表示出不能理解,他在《分甘馀话》一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剑州西郭有小庙,祀邓艾,余赋绝句示州人云:‘申屠曾毁曹瞒庙,常侍还焚董卓祠。剑阁至今思伯约,蜀巫(能以舞降神的人,编者)翻赛(举行祭祀以酬神,编者)棘阳儿(邓艾)’。明时有官阴平者,立一碑于道左,大书曰邓艾入蜀道,见者笑之,碎其石,今之立庙,得无类是耶?”

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命运始于伐蜀之日,我们不该遗忘他

邓艾墓

在古金牛道上三国文化研究热潮流涌动的今天,邓艾墓作为研究三国后期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载体,我们不应该象士祯先生那样再去翻历史旧账而将它冷落,或急功近利,认为它不具旅游功能不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它的保护,更不应该任由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消失在我们这一代。

阅读是一种生命优雅姿态,可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