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唱反調”怎麼辦?父母巧用“門檻效應”,用溝通去改變

根據教育家的統計,發現大部分的父母最不喜歡孩子的行為就是頂嘴,唱反調,覺得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不尊重自己,感覺白養了孩子。

可以理解那些為了孩子付出了這麼多的家長,他們都希望孩子是聽話的,懂事的。但有些孩子就是喜歡和父母反著來,這讓許多的家長感慨到一點辦法都沒有。

孩子喜歡“唱反調”怎麼辦?父母巧用“門檻效應”,用溝通去改變


老周家的孩子從小是奶奶一手帶著的,到了6歲左右,奶奶因為身體不適,老周就接了回來。

老周是企業裡的高管,習慣了命令別人做事情。孩子回來後,他就習慣性的命令孩子做事情,可是他不管說什麼,孩子都是和他唱反調。比如叫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孩子都有可能和他說不去。好幾次,氣得老周差點就忍不住打孩子了,後來想著是親生的,所以才沒有動手。

孩子喜歡“唱反調”是什麼原因?

1、沒有規矩意識

《捕捉兒童敏感期》裡面有提到,孩子在4歲左右的時候,會進入到完美敏感期,他們會對所有的事情都極其苛刻,這時孩子還會對秩序、規矩很敏感。

但有的父母沒有把握這個敏感期,導致孩子沒有樹立很好的規矩意識。

孩子喜歡“唱反調”怎麼辦?父母巧用“門檻效應”,用溝通去改變


2、父母不懂溝通

《非暴力溝通》中談到了四種錯誤溝通的方式,其中一個方式叫做進行比較。

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有些父母就會和孩子說:“你看看,鄰居家的孩子學習成績這麼好,還這麼聽話,你為什麼不學一下呢?”父母會以為這種通過比較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可以激勵他們更加的努力。

但往往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因為孩子會覺得父母沒有理解他,只是一味的拿她去和別人做比較,孩子會覺得我就是我,又不是別人。

很多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其實在方式上都是錯誤的,他們沒有很好的理解孩子的需求。沒有同理心,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問題,而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當然的去和孩子溝通。

這種溝通上存在的障礙,直接就導致了孩子不信任父母,不願意與父母溝通。那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孩子的頂嘴行為呢?是漠視不理?還是嚴厲批評?不如試試門檻效應。

孩子喜歡“唱反調”怎麼辦?父母巧用“門檻效應”,用溝通去改變


什麼是門檻效應?

門檻效應指的是,當人答應了別人一個小的請求之後,接下來這個人還有可能繼續會答應別人一個比之前大一點的請求,如此類推,最後就是答應了一個大的請求。

這就像人們在做一件困難的事情時,會做一個分工表,先做簡單的,再做困難的。有些人在與人談判的時候,他的目的可能是非常大的,但是擔心一提出來別人就會直接拒絕,那麼他一開始就會先從小的說起,逐漸在引出真正的目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孩子喜歡“唱反調”怎麼辦?父母巧用“門檻效應”,用溝通去改變


那如何運用“門檻效應”讓孩子變聽話?

1、從小事情做起,再到大事情

舉個例子,比如父母想讓孩子打掃衛生。可能一開始孩子會和父母唱反調,因為他覺得打掃衛生這件事太難了,他不想做。

那麼父母就可以先從小事情做起。比如讓孩子洗自己的碗筷,又或者是說父母陪著孩子一起洗碗。總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先讓孩子能夠去做一件小事。

然後再逐漸的讓孩子去做一件,比這件事更難一點點的事情。最後就是逐步加大難度,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以及與自己的協作能力。

孩子喜歡“唱反調”怎麼辦?父母巧用“門檻效應”,用溝通去改變


2、運用門檻效應時,要注意是引導孩子變得優秀,而不是讓其完全服從父母

父母在運用門檻效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你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完全服從自己。而是引導孩子變得更加的獨立和更加的優秀。

如果初衷是錯的,那麼父母在運用門檻效應的時候,就有可能導致孩子變成聖母型人格,就是沒有自己的想法,完全服從父母。

針對孩子的唱反調行為,父母要分析清楚,到底是有沒有委屈了孩子。比如孩子上完課回家特別累,想要休息一下,這時家長和孩子說幫忙抬個東西。孩子如果這時候唱反調說自己不想做時,家長就需要注意,這是因為孩子累了想休息,所以才不願意,而不是故意的唱反調。

因此父母也不用每次一遇到孩子的唱反調行為,就特別的惱火,忍不住要批評他。

孩子喜歡“唱反調”怎麼辦?父母巧用“門檻效應”,用溝通去改變


育兒問題姜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姜媽育兒記,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