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前一段時間我在網上看見一位媽媽上傳了自己家孩子的視頻,視頻中這位媽媽切換不同的場景來展示自己家孩子撒潑打滾的過程。

有在家裡撒潑的、有在大街上打滾的,趴在地上撒潑發脾氣還不忘嚎啕大哭。即使隔著屏幕,也已經感受到這位媽媽的不知所措。

視頻下面有人評論:“你媽媽已經三天沒有打你了吧!”

雖然這只是一句簡單的調侃,但卻可以從側面看出,有多少個媽媽對於自己家孩子發脾氣這件事不知所措,甚至只能用暴力來解決。

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坦納曾表示:“教育這一詞彙,開始於孩子為難父母的那一刻”

因此,當我們的孩子開始學會發脾氣、不聽話以及喜歡跟爸媽“唱反調”的時候,作為爸媽一味地利用斥責、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叛逆、討厭自己的爸媽。

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孩子撒潑、不聽話,背後原因讓媽媽心暖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之父斯坦利·霍爾曾表示:孩子肯在媽媽面前撒潑,其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在於孩子調皮搗蛋,而是媽媽在孩子的心裡地位是排第一的。

我們用成年人的日常來比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遇到朋友或者關係好的熟人時,總是會忍不住調侃幾句,甚至彼此對罵也不用擔心傷感情。

然而當我們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則是會變得彬彬有禮、客客氣氣,而孩子也跟我們大人一樣。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當孩子跟不親近的人在一起,比如平時很少見面的奶奶或者外婆待在一起時,會變得很乖巧安靜。

而回到自己身邊時,孩子則變得愛發脾氣、喜歡撒潑,甚至不聽媽媽的話,喜歡跟媽媽唱反調。若究其原因,很簡單。


1、孩子在最依賴、信任的人面前,都是比較任性的

孩子也只有在最信賴的人面前,才會更加放心地“肆無忌憚”,因為他們認為,媽媽最愛自己、媽媽充滿安全感。

在媽媽面前,自己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情緒,因為媽媽不會傷害自己、拋棄自己,這些孩子通常處於“反叛期”

而我們反過來看,當孩子在媽媽面前不肯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肯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不肯對媽媽敞開心扉,那麼才是作為媽媽最頭痛的事情。

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2、利用撒潑來突出自己,在媽媽面前刷一刷存在感

由於認知、表達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的缺乏和不成熟,孩子表達情感和需求的能力是比較單純,除了笑就是哭,特別生氣的時候就會趴到地上撒潑。

同時,處於“反叛期”,對於自己最喜歡的媽媽,孩子自然也想獲得媽媽的關注,當孩子認為媽媽對自己的關注過少的時候,孩子就會通過發脾氣、故意跟媽媽唱反調的方式,獲得媽媽的關注。

通過弄出點動靜、讓媽媽為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媽媽更加重視自己,這樣孩子會非常開心。

雖然很多時候遇到孩子哭鬧、不聽話、撒潑,我們作為爸媽很頭疼,但仔細想一想這背後的原因,還是很令人心暖的。


3

、孩子對情緒認知比較缺乏,不懂得正確表達情緒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對於年齡還小的孩子,其表達情緒的能力有限,當自己受到驚嚇、寂寞、不開心時,孩子並不會像大人那樣精準地表達出情緒。

因此,在平時的教育中,媽媽也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而撒潑、發脾氣不是正確的表達情緒和需求的方式,媽媽應該幫助孩子學會以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平等接納”的溝通方式,能夠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很多人都羨慕別的媽媽,她們的孩子是多麼乖巧聽話、多麼善解人意,而反觀過來看自己家的孩子,總喜歡跟自己唱反調,只要稍加批評就撒潑、哭鬧。

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的王君老師曾指出:“為什麼孩子那麼喜歡撒潑、跟媽媽唱反調?很多媽媽都說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懂事、難管。其實這只是在掩飾自己缺乏科學教育的現狀。”

王君老師認為,溝通是讓孩子變得“服服帖帖”的一個重要橋樑,而命令式話語、甚至不合理的“恐嚇”、斥責、暴力,則會讓孩子學會同樣的方式回饋父母。

因此,當孩子出現不聽話、學會發脾氣的苗頭時,爸媽就要開始重視日常中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5歲的時候開始,會迎來人生中第一次反叛期,且一直持續到孩子9歲。”

在這個階段中,倘若媽媽採取正確的方式,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乖巧,而相反倘若媽媽沒采取正確溝通方式,孩子會持續叛逆下去。

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1、戒掉命令式、斥責式的溝通方式

當孩子迎來叛逆期的時候,孩子會喜歡通過撒潑、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以及會用“唱反調”的方式來贏得媽媽的注意。

這個時期,孩子會喜歡不斷挑戰媽媽的“權威”,變得肆無忌憚,沒有以前那麼乖巧。

尤其是當媽媽用命令式或者斥責式的溝通方式時,孩子更加沉迷於跟媽媽唱反調,倘若被責罵,孩子就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與媽媽抗衡。

因此在這個時候,“平等接納”方式的溝通,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不妨將評價、斥責、教訓、警告以及命令的溝通方式戒掉,就像跟知心朋友之間的溝通方式那樣,與自己的孩子溝通。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從媽媽那裡學會不同於哭鬧的表達方式,懂得理解媽媽的感受,變得更加“善解人意”。


2

、鼓勵永遠都比教訓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被認可的過程。很多孩子喜歡用跟媽媽唱反調的方式來贏得媽媽的注意,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夠得到媽媽的認可。

因此在日常跟孩子的溝通中,當發現孩子有一點一滴的進步時,媽媽要勤於鼓勵孩子,以此來教導孩子,贏得媽媽注意的正確方式是做能夠讓媽媽開心的事。

同時,經常鼓勵孩子,也會讓親子之間的情感更融洽。

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3、採用邀請孩子的表達語言,讓孩子愛上溝通

當孩子哭鬧、不聽話、調皮的時候,生活中太多的父母喜歡批評、呵斥孩子,然而聰明的爸媽並不會只用批評,而是會邀請孩子嘗試像爸媽表達自己

比如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邀請孩子溝通:“我想知道你現在的想法,你說出來媽媽才會考慮要不要同意你的要求。”

再比如當孩子拆壞家裡的鬧鐘時,媽媽可以這樣邀請孩子溝通:“你想談一談你這麼做的想法和目的嗎?”

甚至媽媽可以用“給我講講”、“我很想知道你是怎麼想的”等等方式,來邀請孩子勇於跟自己溝通,逐漸學會表達自己,同時也讓孩子明白,媽媽很重視自己。


4

、 豐富孩子的情緒認知,教會孩子表達情緒

對於年齡還小的孩子,對情緒的認知並不完善,開心了就笑、不開心了就哭,十分單純。

因此,在生活中,當孩子出現不同的情緒時候,媽媽可以教會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比如害怕、寂寞、無聊、傷心、有趣等詞彙。

同時讓孩子明白,表達情緒並不僅僅只有哭和笑,還有更多表達情緒的方式。

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平等接納”式溝通,並不等於無條件妥協

在我們的生活中,面對孩子撒潑、不聽話的時候,爸媽的表現並不僅僅只有喪失耐心的警告、暴力。

還有些爸媽面對孩子這些舉動時,所表現出的是不知所措,甚至會向孩子妥協。這樣孩子就會明白,當爸媽沒有隨自己的心意時,哭鬧、撒潑會讓媽媽滿足自己。

“平等接納”式溝通,雖然改變了以往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不再批評、責備、警告孩子。但這並不等同於向孩子妥協。


面對孩子撒潑哭鬧,優先解決孩子的情緒

像朋友一樣的溝通,並不是會對所有的孩子都有效,面對孩子哭鬧而又溝通無果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孩子的情緒問題。

而正確的解決方式,並不是警告、斥責暴力,也不是不知所措的妥協,聰明的媽媽會用“

看戲”的方式,讓孩子的“火”自生自滅。

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就比如,當孩子在街上想購買心儀的玩具而沒有獲得媽媽的同意時,此時通常會上演“街頭撒潑大戲”。

這也就是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以及讓媽媽向自己妥協的方式。

在他們的心中認為,媽媽是愛自己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媽媽會因為心疼自己,而向自己妥協。

所以在這個時候,無論媽媽如何教育,孩子都不會聽進去的。

對孩子的哭鬧無動於衷,就像是路人看戲一樣,即便孩子哭得再厲害,媽媽也一定不要心軟,不然就會前功盡棄。

1882年德國心理學家普萊爾在出版的《兒童心理》一書中曾指出:“有效的教育孩子,是在孩子沒有激烈情緒的前提下進行的。”

因此,優先解決掉孩子的情緒問題,當孩子的情緒逐漸穩定後,換句話說,當孩子明白哭鬧、撒潑、發脾氣對媽媽無效的時候,這個時候媽媽的溝通和教育才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平等接納”教出善解人意的孩子

越小的孩子越善良,“平等接納”式溝通在讓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情緒。

當孩子明白自己的調皮、不聽話對爸媽造成困擾、傷心等情緒時,孩子的內心也會愧疚。

然而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的過程當中,首先自己本身就會被孩子的情緒所影響,然後就會忽略掉孩子的情緒,急於從孩子的負面情緒中逃離出來。

因此,就出現了警告、怒吼、暴力,以及妥協等不健康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情緒。

孩子喜歡撒潑、唱反調,“平等接納”式溝通,讓孩子更善解人意

其實作為一個成年人都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更不用說是一個幾歲的孩子。因此“平等接納”式溝通方式,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同時給予孩子反饋。

明白孩子情緒的同時,也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情緒,這就像是兩個朋友平等交流一樣,相互接納彼此。

孩子敢在媽媽面前肆無忌憚,其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媽媽在孩子的心中最有安全感、最可靠,因此面對孩子錯誤表達自己的情緒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

同時鼓勵孩子嘗試著解決問題,我相信“熊孩子”不再肆無忌憚、不再唱反調、不再反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