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之自由的呼声

杨朱的声音,很陌生。

这是诸子中唯一没有留下著作的学派,责任恐怕得追究到秦始皇和项羽,秦始皇当年的一把大火把民间书籍尽数焚毁,仅留秦宫私藏,岂料杀人不眨眼的项羽打进秦宫,又放了一把火。从此,先秦许多珍贵的思想便再也找不到了,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场浩劫,若是先贤在天有灵,是要把这两个家伙拉去受审的。

我们只能从其他著作中窥测杨朱的部分思想,然而就算是一丝微弱的声响,也足以成为撼动中华的声音。杨朱当世其实已是广为人知的哲学家、思想家。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两大显学,一个是墨家,另一个便是杨朱,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惜杨朱学派到后期比起墨家更为不堪,竟无一著作传世,这恐怕跟杨朱的思想过于另类有关,最为人所知的,还是他留下的一个成语:一毛不拔。


百家争鸣之自由的呼声

杨朱讲学


这个成语现已是批评他人极端自私自利的典型,出处便是杨朱与墨子的学生禽滑釐的一次辩论。

一日,禽滑釐问杨朱:“拔一根毫毛,拯救天下,先生干吗?”

杨朱:“世道不是一根毫毛可以救的。”

“如果能,愿意吗?”

杨朱不再搭理他。是无理可说了吗,显然不是,当世两大显学,不会就这点分量,禽滑釐去请教杨朱的学生孟孙阳。

孟孙阳:“先生思维跳跃的太快,就由我来替先生说吧。请问足下,痛揍你一顿,给你一笔巨款,干吗?”

“干!”

孟又问:“砍你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干吗?”

禽滑釐默然。显然,逻辑链条可以继续延伸:砍掉你的头,给你一个天下,干吗?

是啊,一根毫毛,一条腿,一颗头颅,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头颅不能砍,毫毛却可以拔,是何道理。若是今日让你拔我毫毛,明日说不定就要砍我手足,最后要我性命,为了不让那些欺世盗名的统治者有机可趁,对不起,我一毛不拔。


百家争鸣之自由的呼声

“一毛不拔”是对杨朱的误读


这就非常伟大了,学术界但凡提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几乎都得提到西方强调个人权益,而东方信奉集体观念。而杨朱的观点,分明是古代中国的第一份人权宣言,而且一提出便席卷华夏,风靡全国,与墨家俨然分庭抗礼。

思想家杨朱,其实是被妖魔化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才是杨朱真正的主张。而这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如何看待私权与公权之间的关系。想要弄清这个问题,不妨设几个小标题,理清脉络、逐个突破。

一、谁来拔毛?

只有当权者才会满口仁义的拔掉我们的毛,然而,这有法理依据吗?好像没有,现代观念认为合法的公权力是社会成员部分私权利的让渡之总和,那么我们让渡了身体所有权吗?没有,既然这样,要我们的毛,对不起,请经过我的同意。当然,社会部分人员如军人 、警察、消防员等在特殊情况下是要做出牺牲的,他们让渡了生命权,而且在他们穿上制服的那一刻就被视为自愿为国家牺牲。

二、一根毛,能救天下吗?

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当然,个人权利日益得到重视,这样的话题逐渐不被允许,一个人也是人,天下人也是人,都是一样的血肉,都有一样的感情,不应该有孰轻孰重之分,更不应该用数字来衡量人的价值,但这种问题,人类随时都在面对,并且可能永远也躲不掉,因此,必须以冰冷的态度,客观的做出精准的回答,这才是负责的精神。而我个人的回答是:可能。这种弃车保帅的例子不胜枚举,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必须承认,杀人以救天下,永远是摆在统治者们办公桌上的一个考虑方案。

三、救天下,必须拔毛吗?

当然不必。这是现代国家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哪怕一根毛真的可以救民于水火,如果个人不愿意,就无权巧取豪夺,非如此,不能彰显个人的尊严,而一旦失守这个底线,我们的自由理想便将崩溃,现代文明也必然不复存在,而如何防止政府随意拔公民的毛,这便要靠宪政的设计了。

杨朱最后遭遇妖魔化并不奇怪,甚至可能是官方和平民的联合绞杀,原因很简单,我们民族一直没有尊重私权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经济制度不是西方的私有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公有制,而是特殊的家族所有制,我们很少说我自己如何如何,却经常说我们家如何如何,这是一种集体所有制的观念。没有私产,哪来的私权,又哪来的私有观念,而在市场经济席卷全球的当下,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便是我们民族紧迫而又严峻的任务。

杨朱学派,现通常归于道家,不知杨朱是否师从过老子,若真是这样,那么道家真的超越了时代太多太多。

老子的思想很像宪政,很像而已。刘军宁先生非常喜欢道家,也经常将道家思想解释为保守主义,这自然是借力而行,不能真把老道当成现代宪政的开山鼻祖,但比起其他诸子,老子确实最有国际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最畅销的名著,第一是《圣经》,第二便是《道德经》,这真是比国内要火太多。原因有两点,第一,年代久远、语法有别。我国自从新文化运动之后便通用白话文,传统的文言文难以进入寻常人家,更何况是两千多年前的先秦古文,而《道德经》在翻译过程中是直接翻译成口语化了的英文、德文,阅读难度下降了不知几个档次,普及率自然容易上去。第二、定位不同,老子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先哲,其思想更是以晦涩难懂著称,一般人没看两眼就觉得高不可攀,哪里还有继续下去的勇气,而在西方,老子却被认为是仅次于但丁的诗人,其《道德经》经翻译变得极具诗意,因此,老外看老子,先看情调,再看哲理,难说他们是否真看得懂老子。

百家争鸣之自由的呼声

老子画像

那么老子,到底何许人也?下期再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