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一世英名,為何栽倒在征討高麗上?

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締造貞觀盛世的開明,敢於接受諫言,使唐文化傳播千里的皇帝,駕崩之前做的只要事情就是在討伐高麗。然而,討伐卻沒能獲得勝利便班師回朝,此後數年亦未見起色,直至皇帝駕崩。為何李世民非要收了高麗?他為什麼又會失敗呢?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

唐太宗李世民一世英名,為何栽倒在征討高麗上?

唐代高麗屬於現今的東北一帶,稱作遼東。遼東本為中原王朝所有,周時是箕子之國,到了漢朝將它分成了三個郡。晉時還曾統治著遼東。後來,這裡的居民開始驕縱起來,不再聽令中央,在東邊築立小城,自立為國。如不將其討伐,以後其它少數民族便會效仿。後世難安。這麼一塊小地方,佔著地利和人和,一直站在抵抗國家大勢的前線,被收拾是註定的了。在前期的時候,因為中原混亂得不成樣子,才讓高麗有機會能夠好好修築防線。而到了隋朝的時候,結束了混亂局面的統治者就看這麼一塊小地方不順眼了。畢竟其他小國家小部落學高麗的話,中央還怎麼玩?所以,從隋朝開始的皇帝,心裡便有要收復這麼一塊小地方的意思了。

唐在李世民在位之時,大體處於和平統一之勢。在這一點上,李世民是少有的眼光深遠的人。他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成了天底下最強的帝國之一。然而,這個時候制約著大唐進一步發展和能與之抗衡的,就只有2個地方,一個是吐蕃,一個便是高麗。吐蕃在近期看是沒有多大問題的,因為李世民通過和親的方式,緩解了吐蕃和大唐的局面,使它向唐稱臣。而吐蕃也獲得了唐朝先進的技術和財力支持。算是雙贏局面。只剩下高麗。早在貞觀五年,李世民便有派人去收拾在高麗死亡的軍人遺骨,還毀掉當地人用這些遺骨建成的京觀。

唐太宗李世民一世英名,為何栽倒在征討高麗上?

此後,高麗王建武也懼怕唐將來會討伐.用了十五年的時間築成東北起扶余城,西南至渤海岸長達千餘里的長城。貞觀十五年,李世民曾派遣大使去高麗,發現那裡還遺留了許多隋代的漢人,多數是隋代士兵及家屬。太宗聽聞後,非常傷心,想把這些士兵及親屬接回大唐。想以此名義出兵的,奈何山州縣還是一片凋敝,打消了這個念頭。第二年,最初與唐交好的高麗王,直接被大臣泉蓋蘇文給殺了,自立為王。蓋本來是高麗王密謀要把他給除掉,沒想到風聲走漏,倒讓他搶的先機。還把先王屍體砍成幾段,丟在山溝之中。太宗聽聞之後大怒,原高麗王每年進供不絕,現在被亂臣賊子所殺,我深感悲傷。如果趁亂進攻,不太好。而且山東州縣依舊一片凋敝的場景,又恐勞民傷財,作罷了一次。然而,這次沒有進攻,確實也錯失了一次良機。因為在那之後高麗沒有內亂,唐也沒有可趁之機,而且泉蓋蘇文獲得王位之後,也在實力上掌控了軍政大權。舉全國之兵力對抗唐軍,唐也無法一時取勝。而且,前高麗王建立長城的舉動,就在無形中軍民的危機意識,全國上下團結一致。

唐太宗李世民一世英名,為何栽倒在征討高麗上?

又過了兩年,李世民才正式發動攻打高麗,進攻高麗的名義就是剷除逆臣。然而,面對李世民的親征,很多大臣都反對。褚遂良、房玄齡、尉遲敬德、張亮、姜行本、李君球等人都多次上書,仗可打,但是皇帝不能親征,理由大致都是這幾種:一是小國,不值得親征。二是皇帝親征,路途險惡,怕龍體有損。三、打了勝戰固然好,但是要打了敗戰,那就不能服眾了。三、只留太子在國內掌國,路途遙遠,恐生變數。然而,李世民不聽勸,部署妥當後,開始進軍高麗。這次出征,兵力配備還是相當給力的。一開始也是佔領了多個城市。然而,在進供安市時,遇到了強烈的抵抗,歷經三月,天時地利不合,糧草短缺,只能班師回朝。隨後的幾年,唐太宗仍然時不時派軍隊前去討伐。直到他過世。直到高宗時代才把它拿下。

唐太宗李世民一世英名,為何栽倒在征討高麗上?

為什麼,唐太宗和隋朝的統治者們,都拿高麗不下?高宗的御使分析道,隋朝之所以沒有拿下高麗,是因為統治者內部不得人心,而唐太宗時期拿不下,是因為高麗沒有內亂。其次就是,高麗國一直都在堤防著唐朝,修築長城,軍民一心,這樣勢必會形成長久戰。那麼,唐遲早會因為糧食供給不足而撤退。再者,就像陳寅恪先生分析的一樣,沒有摸透高麗的地形與氣候。遼東地區雨季在農曆67月,農曆89到23月又是寒冬時節,想要打勝仗,必須要在寒冬之後,雨季之前。當然,也有人提出有可能是李世民當皇帝當久了,戰爭政略已經變得保守了。這當然也算原因之一,最後,高宗能把它拿下就是趁泉蓋蘇文死後,國家內亂,借據新羅,而將其拿下。

唐太宗在最後的時刻裡,應該還是對高麗這一塊小地方念念不忘的,畢竟盛世之下的大唐居然就這樣敗在了這麼一個小地方上。幸好的是,他的子孫後代在看準機會以後終於拿下了了這一個地方,替兩代雄主挽回了不少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