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怎么样为什么叫费县 费县有哪些乡镇来历介绍

  “县城在古祊城,元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筑,后移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复治此城。因从费国故城(今址西北25华里)迁至此处,故名费城。”费县历史悠久,史称古邱。

费县怎么样为什么叫费县 费县有哪些乡镇来历介绍


  颜师古曰:“音秘”《通锐》胡注: “费字有两姓,一、音蜚,赢姓,出于伯益之后;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鲁季友。按:春秋之初,已有费伯,不必皆出季友也,今山东称费县皆读蜚音,非是。”

  上古时,属少 属地,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称费邑。战国初期,季孙氏不甘在鲁国称臣,遂据 自为国,称为费国。西汉初年,始置费县,因费邑得名。

  费县行政区划最多有过25个乡镇。那是1985年9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7个镇、18个乡。这种状况持续了15年之久,直到2001年1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合并为18乡镇。这25个乡镇的名称,除了费城,全部得名于驻地村。

  费城镇:费县人民政府驻地。费县治所原在古鄪城,即今上冶镇古城村、西毕城村一带。鲁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鄪”去掉偏旁“阝”,称作“费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迁至现址,仍然称作费城。

  清代设置城关社,民国初年设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60年设立城关区,1962年又改为城关公社,1981年改为城关镇,1985年改为费城镇。

  城北乡:因驻地城北村而得名。该村原名董家庄,清代道光年间,附近村庄的村民经常到该村躲避匪寇,得名“躲庄”,后演化为垛庄。1958年设置垛庄乡,同年秋成立垛庄人民公社。因与蒙阴县的垛庄公社重名,1981年按其位于县城北侧,改为城北公社。

上冶镇:因驻地上冶村而得名。镇驻地共有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5个村。据说,上冶附近有古代冶炼场所,故名。清代设置上冶社。为费县四大集镇之一。

  大田庄乡:因驻地田庄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以姓氏命名田庄,习惯称大田庄。1976年设置五圣公社(因北侧的五圣堂村而得名),1981年更名为田庄公社。

  南张庄乡:因驻地南张庄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原名吴圣庄,光绪年间以姓氏改名张庄。后因人口增多,遂以小河为界,分为南张庄、北张庄2个村。1985年设置张庄乡,因与沂南县张庄乡重名,遂定名为南张庄乡。

  薛庄镇:因驻地薛庄村而得名。该村古称“薛固”,唐代改称“薛家庄”,明代简称“薛庄”。清代设置城阳社,民国初年设置薛庄乡。

  马头崖乡:因驻地马头崖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以姓氏命名为苗家村,清代初年,按其位于马头崮东侧,改名马头崖。1985年设置马头崖乡。

  胡阳乡:因驻地胡阳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胡、杨两姓最早定居,取名胡杨庄。后因杨姓无人,改为胡阳庄。1958年设置胡阳乡。

费县怎么样为什么叫费县 费县有哪些乡镇来历介绍


  方城镇:因驻地方城村而得名。镇驻地方城村共有15个自然村。此处春秋时期称“防邑”,又称“防城”,后以谐音演化为“方城”。清代设置方城社。

 汪沟乡:因驻地汪沟村而得名。汪沟村分为东汪沟、西汪沟2个村庄,因地势低洼,多水汪、水沟,取名“汪沟”。清代设置东汪社,1940年为费东县汪沟区。

  竹园乡:因驻地竹园村而得名。该村建于元代,以姓氏得名“朱园”。明代崇祯年间,赵姓从安固庄前来此处,以村东竹子园,改称“竹园”。1958年设置竹园乡。

费县怎么样为什么叫费县 费县有哪些乡镇来历介绍


  新桥乡:因驻地石桥村而得名。石桥村分为西石桥、东石桥2个村。明代洪武年间,黄姓最早来此定居,以吉祥嘉言取名“兴隆屯”,并在村北朱龙河上用石板修桥,称为“兴隆桥”。清代道光年间,桥板塌陷,成了破桥,后来虽经修复,当地百姓仍称“破桥”,亦将兴隆屯称为“破桥屯”。

  直至1972年,在破桥旧址修建了一座新的公路大桥,定名为“新石桥”,村名亦改为石桥。1958年费县六区改为石桥乡,同年秋成立石桥人民公社。因与沂源县的石桥公社重名,1981年改为新桥公社。

  探沂镇:因驻地小探沂村而得名。据《费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因村北是祊河(古称小沂河)的大片沙滩,取名滩沂,后因音谐演化为探沂(按:《康熙费县志·地理》评价费县形胜:“右接洙泗,左探临沂,为齐鲁交冲,亦淮济要道。”探沂镇位于费县左方(东方),与临沂市区接壤,祊河东流汇入沂河,这才是“探沂”的来历)。民国初年设置探沂乡。

  岩坡乡:因驻地岩坡庄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因位于雁坡山北侧,取名雁坡庄,后演化为岩坡庄。1985年设置岩坡乡。

  刘庄乡:因驻地刘庄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以刘、纪两姓取名刘纪庄。清光绪年间,因纪姓无人,改名刘家庄,简称刘庄。原属马庄区所辖,1958年单独设置刘庄乡。

马庄镇:因驻地马庄村而得名。相传明代永乐年间,官府派兵围剿清泉寺的和尚,在该村的水汪内饮过马,该村以此取名“饮马庄”,简称“马庄”。1948年设置马庄区。

  芍药山乡:因驻地芍药山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因位于芍药山南侧,取名芍药山。1985年设置芍药山乡。

费县怎么样为什么叫费县 费县有哪些乡镇来历介绍


  许家崖乡:因驻地南许家崖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最早由许姓建村,故名。1960年,将城关区的邢家村以南、新庄区的刘家庄以北、朱田区的糯米湾以东,马庄区的牛角峪以西,共39个自然村,单独设置许家崖公社。

  新庄乡:因驻地新庄村而得名。该村原在几辈崖山前,名曰“冀北庄”,明代初年向南迁移2里,新建村庄,取名“新庄”。1943年设置温河县新庄区。

  郝家村乡:因驻地郝家村而得名。该村建于元代,以姓氏取名王家村。明代洪武年间,郝姓迁居该村,改名郝家村。1958年设置郝家村乡,同年改为郝家村人民公社,同年冬撤销。1985年新设立郝家村乡。

 石井乡:因驻地石井村而得名。该村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相传早年在此打井,地下石质坚硬,每打出一斗碎石,就得给打井人一斗铜钱,村庄以此得名。1958年冬,将高桥公社、郝家村公社合并为石井公社。

  梁邱镇:因驻地梁邱村而得名。该村分为梁邱西村、梁邱东村2个村落。相传东周时期有位梁王在此筑城,死后葬于村西南的岭上,村庄亦以此丘墓取名梁丘,后演化为梁邱。清代设有梁邱集,为费县四大集镇之一。1943年成立温河县梁邱区。

  水连峪乡:因驻地水连峪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村前有河,常年流水,山环水绕,因此取名水连峪。后分为上水连峪、中水连峪、下水连峪3个村。1985年设置水连峪乡。

  朱田乡:因驻地朱田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因朱姓最早来此定居,故名。1947年成为由吾区驻地,由吾区遂改称朱田区。

  员外乡:因驻地员外庄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相传此地原有一座佛爷庙,寺庙的院墙外边住着几户人家,称为“院外庄”,后演化为员外庄。1985年设置员外乡。

备注:汪沟、方城现隶属兰山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