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座"飞机楼",上海市民一砖一瓦捐出来,中国空军在此起飞

1991年,泰国华侨郑钟良先生在上海长海医院体检、疗养。在医院之中闲逛之时,他发现了一处奇怪的建筑,它的外观设计酷似一架双翼飞机,是长海医院的实验室基地,已经使用了30多年。郑钟良先生询问医院之中的工作人员,无人知道这栋楼的来历,他没有放弃,围着这栋楼转悠了一圈,终于在奠基石上找到了线索。为了弄清楚这栋楼的故事,他还专程去了一趟南京查找资料,最后决定出巨资2000万人民币,专门用来修缮这座飞机楼。

上海两座

这座飞机楼之后到底有着这样的故事,让这位老华侨念念不忘,一定要出资将它修复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我国灾难最为沉重的时期,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出动空军袭击上海军队和无辜居民,虹口和闸北成为重灾区。那时候的中国军队根本没有飞机,只能眼睁睁看着日本空军在我们头顶叫嚣,黑压压的飞机呼啸着略过,肆无忌惮地投下了无数炸弹,上海商务印书馆大楼被夷为平地,军民伤亡惨重。后来这件事暂时平息,但上海人心中的怒火始终难平。

这是上海人第一次见识到这种新式战斗机器的威力的,它们对上海军民的内心震慑是巨大的。从此之后,以上海为中心,全国掀起了一场"航空救国"的运动,每个人心中都明白,没有飞机,就代表着永远只得闷声挨打,永远只得像蝼蚁一样仰望天上的死神。

上海两座

"航空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其实早在1910年就已经提出来了。1921年,国民政府拟定的"国防计划"大纲之中,63个项目就列举了9项发展航空事业的项目。黄埔军校之中也设置了航空课程,1923年中国制造了第一架飞机,孙中山先生高兴地写下了"航空救国"四个大字。

只是十年过去了,"航空救国"依旧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1933年,上海爱国人士组织成立了中国航空协会,中国航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航空救国"真正成为了政府、民间一致坚持的全民性爱国运动。国难当头,上海市民对于中国航空协会全力支持。1933年3月到5月,航空协会第一次捐款,上海市民一共捐献了139万美元,一共购买了军机18架。1936年,航空协会第二次捐款,上海市民再次捐款129万元,一共购买了10架军机。

上海两座

以上海为中心,全国掀起了爱国捐机活动的高潮,在中国爱国民众的支持之下,中国的空军才初具规模。

1935年,考虑到航空协会的办公厅场所一直没有确定,而且环境、条件非常艰苦,所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上海市博物馆南面的土地划出10亩,上海市民募捐了10万元作为建筑资金,建设了中国航空协会总部楼,也就是我们现在在长海医院的这桩飞机楼了。

飞机楼的设计师是著名的设计大师董大酉。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民国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但很少有人知道和梁思成同时被评为新中国首批"一级建筑师"的董大酉。

董大酉是杭州人,1922年,他考取庚款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深造,获得了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1926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美术考古博士。1928年,董大酉回国,次年被推举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1930年,董大酉在担任了上海市建设委员会顾问,参与设计了山海市政府大楼、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和这栋造型奇特、寓意深刻的飞机楼。

上海两座

飞机楼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飞机的"机首"和"前翼",一共是三层,第一层是会客室,顶层为纪念堂。纪念堂的设计非常特殊,中间是圆形的,建成祭台,祭台正中有一块蓝色的玻璃,阳光透过了玻璃直射入大厅,便是"皇穹宇"。登上天台,这里被设计成"圜丘坛",仿照天坛的形式,三层三围用石倍数均依"九"增减。第二部分就是后面的机身和机尾,这里就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了。

这座飞机楼,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上海群众们爱国救国的热情,不过很可惜,在淞沪会战之后,这座飞机楼被日军占领,被他们当作了仓库。从此以后,飞机楼被淹没在历史之中,曾经和他有关的先辈们已经离开人世,50年后,他才被郑钟良先生出资重新修葺。

"一·二八"事变不仅催生出了长海医院的这栋飞机楼,还有雷士德工学院这栋"飞机楼",也就是现在的上海海员医院主体建筑。

上海两座

雷士德是英国人,但也是不折不扣的上海人。

1867年,他远渡重洋来到了上海,从此之后一直在上海生活,一直到1926年去世,他已经完全融入了上海这座城市之中。雷士德在自己的遗嘱之中这样写道:"很久以前,我就选择中国作为我的户籍!"他不忍看着自己的"第二故乡"因为工业落后、人才严重匮乏而一直止步不前,他在遗嘱之中表示,要用自己的遗产在上海建造一座工学院。

雷士德坚信发展航空事业是中国兴盛的必经之路,所以雷士德工学院在设计之时,就将主体设计成了飞机的模样。1934年,雷士德工学院的飞机楼建成,几乎和中国航空协会总部楼同时拔地而起。一般来说,建筑都是要面向南方或者东南方向的,但这栋飞机楼却是对着东北的方向。有人说,"飞机"向东北飞,是冲着日本国而去,要与之对抗到底。

上海两座

1937年,抗战爆发,中国有了自己的空军,航空救国艰难起步,我们的空军很弱小,和日本空军实力悬殊巨大。但我们的英雄飞行员不畏生死,忠心报国,英勇杀敌,以鲜血在中国的领空上书写着"永不畏惧"和"中国必胜"。

上海的两座航空楼,它们是上海老百姓在国难之后的痛悟和希冀,他们是中国民族救亡运动史上的浓重一笔,应该永远被我们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