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信口雌黃

[釋義]

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原作口中雌黃。《晉書•王衍傳》記載,王衍能言,“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時人都稱他為“口中雌黃”。雌黃:黃色礦物,可做顏料。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抹後重寫。

[出 處] 南北朝•劉孝標《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

成語典故:信口雌黃

信口雌黃一詞最早是叫“口中雌黃”,這個成語源於《晉書•王衍傳》。王衍,字夷甫,今山東臨沂人。出身東晉時期的名望氏族,其父曾任平北將軍,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中的王戎是其堂兄。

王衍年少時就隨家人在京城生活,從小博覽群書,才華出眾,長大步入仕途後,做黃門侍郎,這是一種皇帝侍從官的官職。

由於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他漸漸地迷上了玄學。而且精通玄理,常常出口成章,當時的人們都很傾慕他,但是他與友人們談玄論道的時候有一個習慣,就是如果他感覺別人講的經義玄理中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就要立刻地進行批駁更改。他侃侃而談時,經常也會出現前後自相矛盾的地方,他卻滿不在乎,便隨口加以更改,像用雌黃修改錯別字一樣容易。

古代的紙多是用防蟲蛀的黃檗染成的,所以古代的紙略帶黃色,“青燈黃卷”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古代人寫錯字了就會用雌黃把寫錯的字塗掉後再寫。宋代《遁齋閒覽》記載:有誤字,以雌黃滅之,為其與紙色相類,眾人見王衍喜歡反駁別人的言論,更改自己的矛盾,於是就給他起了個綽號“口中雌黃”。

成語典故:信口雌黃

這就是信口雌黃最早的出處了。

王衍後來雖然做過尚書令、司空、司徒、太尉等位極人臣,但經過“八王之亂”後,西晉迅速走向衰敗,而王衍56歲那年在一次兵敗後被人推倒牆壁砸死。

《晉陽秋》中說:“王衍,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後世的人就將隨意批評或亂說稱為“信口雌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