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所谓的深入心底的颤动

《颤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所谓的深入心底的颤动

-和银先生在一起的第457天,在影片中剖析同志心理-

1

2001年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同性恋的去病化,但有趣的是“自我不认同”仍然属于心理障碍。其实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性向认同(sexual identity)”的过程,即发现并认同自己性取向的过程,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

这包括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可能是GLB,并通过参与与同性恋相关的社会活动或者性活动来探索新出现的GLB身份(其中G代表男同性恋,L代表女同性恋,B代表双性恋)。

性向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变化。一开始自我认同是异性恋的人,也有可能在未来发展为GLB身份;而原先自我认同为GLB身份的人,也有可能转变为异性恋。

心理学家指出,性向认同与自身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比如装作直男的gay)会带来心理上的紧张与焦虑,而积极接纳自我GLB身份的人往往更加乐观。所以性向认同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自己可以无忧无虑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这部来自冰岛的影片《颤涌》就以青春期为背景,讲述了男孩发现并最终认同自己性取向的经历。在2011年有“冰岛奥斯卡”之称的埃达奖上,《颤涌》入围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8个主要奖项,被称为电影版的《皮囊》。

《颤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所谓的深入心底的颤动

不得不说主角加百列(阿特利·奥斯卡·法奈森 饰)的颜还是很好嗑的,就像开头第一次见到他的马科斯(哈拉迪尔·阿里·斯特凡松 饰)所形容的那样,加百列就是抱抱熊类型的乖孩子,是女孩们的肩膀。

《颤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所谓的深入心底的颤动

加百列(阿特利·奥斯卡·法奈森饰)

2

这两个冰岛男孩因为在英国参加暑期学校而相识,但是叛逆的马科斯并无心学业,而是逃课、逛酒吧,打算回冰岛做一名美发师;而加百列则刚好相反,他有一个“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打死他的”妈妈,当他第一次跟马科斯去酒吧的时候,竟然提出要喝可口可乐。

《颤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所谓的深入心底的颤动

马科斯(哈拉迪尔·阿里·斯特凡松 饰)

于是在马科斯的“带领”下,加百列换了穿搭,做了发型。直到在某个微醉的晚上,两个人坐在草地上聊着有关未来的计划,也许气氛刚好,两人便深情拥吻起来,于是关系开始变得微妙。也是从那时起,加百列开始了漫长的“性别身份”探索之路,虽然两人并没有确立什么关系。

后来加百列在回想到这一刻时说: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所谓的深入心底的颤动,但我不相信,准确地说是不愿意相信。

加百列并非没有尝试过与女生交往。他与一位名叫史黛拉的女性朋友的关系早在他去英国前便有些暧昧。但是他似乎没有准备接受这样一段正常的“男女恋爱”,无论史黛拉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加百列都似乎视而不见。

加百列的心里其实一直都装着马科斯,即便两人很久未见,他还是积极地通过短信分享自己的生活。不过当史黛拉与她的俄罗斯同事开始交往的时候,加百列内心还是起了一丝波动,也就那么一刻的波动而已。

相较之下马科斯的“出格”对他的打击要大得多。当加百列在派对上看到马科斯与其他女生暧昧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的醋意。

而压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加百列撞见了马科斯和别的女生做不可描述的事情。后来马科斯甚至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对加百列的朋友透露了加百列是gay的事实。

《颤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所谓的深入心底的颤动

当晚心灰意冷的加百列

这就好像自己的感情被戏弄、辜负然后践踏,虽然那个时候加百列并不确定他与马科斯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感情,即便他的朋友向他求证马科斯说的话,他也没有接受这样的事实。

加百列完全接纳自己是在与马科斯静下心来好好交谈之后。其实两个人都经历着性别认同的过程——马科斯也在经历。彼此都是对方亲过的第一个男孩,所以并不确定这是怎样的一份感情,也不知道要如何去面对。

不过结局还算美满,在那之后两个人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在一起了。

3

加百列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前后出现了两位女主角。一位是和他一直有着暧昧关系的史黛拉,但是直到史黛拉因为家庭矛盾自杀,加百列才醒悟:史黛拉曾经喜欢过他,但是他却一直没有意识到。

还有一位是后来出现的朱迪斯

,虽然她也对加百列表达了好感,但是加百列只是认为那是“朋友间的玩笑“。

《颤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所谓的深入心底的颤动

加百列(左一)、史黛拉(左二)、马科斯(左三)、朱迪斯(右一)

当然加百列最后的认同也与他朋友们的包容密不可分。马科斯和加百列争吵之后像加百列的朋友们透露了加百列是gay的事实,那个时候的加百列显然没有接纳自己,他拒绝了朋友们的询问。

但在史黛拉去世后,他们的共同好友葛瑞塔在与加百列回忆曾经与史黛拉的点点滴滴时,关心到他与马科斯之间发生的事情。加百列才说,自己其实不愿意相信对马科斯的这样的感情。

《颤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所谓的深入心底的颤动

其实有研究表明在包容的环境中,GLB群体也更容易接纳自己。加百列的自我认同过程其实可以代表大多数人,从最初的情窦初开,在经历过漫长的挣扎之后,最终接受了自己。

整部影片在以加百列与马科斯两人的自我认同为主线的同时,也交织了很多青春期的烦恼与叛逆。比如加百列因妈妈窥探自己的隐私而生气离家,史黛拉甚至因为控制狂奶奶而自杀,葛瑞塔也受不了自己的妈妈,宁愿打两份工也要搬出去住。

当性取向的困苦遇到青春期的各种叛逆时,给人的感觉或许就如片名“颤涌”所传达的那样,无论是爱情来袭的那刻,还是被青春的刀片割出伤口,都会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引发身体和内心的颤抖与脱力。

不过导演的“野心”比较大,他企图把所有的矛盾都压缩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里,于是整部影片给人一种逼仄且混乱的感觉。但是也有一点好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探寻“gay是如何自我认同的”,你也可以把它当成“青春期与父母相处指南”。

参考文献:

Sexu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mong 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youths: consistency and change over time.《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06, 43(1):46-58.

Cass VC.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1979;4:219–2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