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小儿子躲过吕雉追杀,一路逃到广西,改姓“韦”,是真的吗

1915年的《辞海》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取韩之半,改为姓韦。

事实上,如今的广西宾州,确有一支韦姓人,自称乃淮阴侯韩信的后人,并且已经声称至今已有29代。

韩信的小儿子躲过吕雉追杀,一路逃到广西,改姓“韦”,是真的吗

淮阴侯韩信

那么《辞海》和这支韦姓家族所谓的”韩信遗孤“之说到底靠不靠谱呢?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辞海》的说法其实源自《龙文鞭影》的观点

要想说清这件事,就要找找《辞海》中这一说法的出处:《龙文鞭影》,该书中对”韩信后人死里逃生存活下来“之说有着更详细的记载:

汉淮阴韩信被杀戮后有客匿其少子投相国萧何,何曰:”中国不可久居矣,我当托之南粤赵佗。“佗重信义,育为己人,封以地,改其姓为韦,后广南有韦土官,即其后也。

意思就是说,韩信被吕后所杀,被判灭族,有一个门客藏匿了他的小儿子到了萧何所在,萧何说:”孩子在中原是没法待了,这样,我把他托付给南粤的赵佗吧。“并且谈到了,赵佗此人与韩信有旧,且非常重信义,把韩信的小儿子养育成人,还给了广西的一块封地,后来这里的韦姓土官,就是韩信少子的后人。

既然出处找到了,那么想要论证”广西韦氏后人乃韩信后人“的说法真伪也就容易了,只需分析以下这段话能否说得通就可以了。

赵佗真的是值得托付的”信义之人“吗?

赵佗本来是秦朝的旧臣,与任嚣一起攻打百越,并任南海郡龙川令。秦二世时期,郡尉任嚣病故,赵佗一家独大,任用亲信,切断与关中道路,自立韦南越武王。

韩信的小儿子躲过吕雉追杀,一路逃到广西,改姓“韦”,是真的吗

赵佗

从这一点看来,赵佗算得上是个枭雄,在汉朝建立后的作为更能说明这一点。

汉高祖刘邦看中原未稳,对赵佗这个南越王采取的是以安抚为主,承认了他南越国王的地位。吕后当政时期,看出了赵佗绝非善类,于是禁止中原向南越贩铁,赵佗看汉朝对自己如此防范,当即撕破了脸,自立为武帝,开始要和汉朝皇帝平起平坐,并开始侵袭长沙国,占领了闽越、西瓯等地。

可见,赵佗绝非《龙文》中所说的信义之人,恰恰相反,他在历史上做的大多都是出尔反尔之事!

《龙文》中还提到了韩信和赵佗自小便有旧交,也是无稽之谈,韩信祖籍江苏淮阴,赵佗则是河北真定,韩信的大部分活跃区域是山西、河北、江苏、山东等地,而赵佗则从年轻时就在广西之地活动了,所以两个人很难有交集的可能了。

萧何敢不敢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送韩信的少子去赵佗哪里?

韩信是公元前196年被杀害的,而在这个时间段,正是刘邦派遣陆贾去游说赵佗臣服汉朝的关键时期。

韩信的小儿子躲过吕雉追杀,一路逃到广西,改姓“韦”,是真的吗

萧何

我们都知道,萧何是一个宁可通过贪污“自污”来换取刘邦信任的人,在汉朝与南粤频繁往来的过程中,把一个刚刚被杀掉的叛臣之子送到南粤,这种风险,恐怕萧何是不会担的。

所以,萧何送韩信少子入南粤,从萧何方面就站不住脚。

《龙文鞭影》本身并非正史

《龙文鞭影》其实并不是正史,它原名叫《蒙学故事》,是明朝万历年间萧良编纂的儿童启蒙书籍,有点像《搜神记》、《子不语》之类的集历史、神话、传说与一体的书籍。

韩信的小儿子躲过吕雉追杀,一路逃到广西,改姓“韦”,是真的吗

龙文鞭影

所以,《龙文》一书根本算不得正史,其中的故事只是用来给古代的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启蒙读物。

从这一点来讲,萧何送韩信少子入南粤,广西韦氏来自韩信后人改姓的说法,是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

综上所述,广西韦氏来自韩信后人的说法应该是子虚乌有,只是中原王朝为安抚新附韦氏土官时牵强附会出的传说罢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