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悲歌皇帝和大臣共同追究了大明灭亡的责任(一)

一提起大明末代皇帝崇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多疑、愚蠢、吝啬、刚愎自用、乱杀大臣,尤其是杀了督师袁崇焕,自毁长城,对大明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难道真是这样吗?

崇祯17年,按照传统是甲申年(公元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围的严严实实,破城在即。这年3月18日(阴历),午门上的大钟突然敲响了,这是召集大臣上朝紧急信号。按照平常惯例,十三道御史,六科给事中这些天子近臣要率先来到平台,负责纠察监督,百官们按照官阶高低排好顺序进宫面圣,平台内外密密麻麻都应该站满了文武大臣、锦衣卫士。

崇祯在乾清宫众亲随太监簇拥下来到平台,一看下边就稀稀拉拉的跪着两个人,一个是兵部侍郎王家彦,一个是四朝老臣、左都御史李邦华,心一下就哇凉哇凉的,扭头就走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大明官员队伍抛弃了崇祯,各奔前程去了,实际情况却是,当天不是常朝时间,大部分官员来不及赶到宫里,御史们正在城墙上率军民抵御贼兵,守城责任重大,不容许他们脱离工作岗位。

崇祯没走两步就后悔了,埋怨自己方寸已乱,便重新安排太监引两个大臣到乾清宫召见。这是崇祯皇帝最后一次召见大臣。

这次召见是开诚布公的会谈,君臣双方围绕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一是即将到来天崩地拆大祸谁该负责,二是对个人身后事进行了安排,双方打成了共识,取得了一致意见。

崇祯悲歌皇帝和大臣共同追究了大明灭亡的责任(一)

第一个议题,大明就要亡了,谁该为天崩地拆大祸负主要责任?崇祯即位国十七年,数次下罪己诏,自己承担了领导责任。但是这些忠贞的大臣们不这样认为,当时的群众们也不这样认为,明朝亡后的遗老遗少不这样认为,甚至连他的敌人李自成也认为责不在崇祯。人们常说明亡于天灾、亡于万历、亡于党争、亡于言官、亡于阉党,从来也没人说亡于崇祯。崇祯真的不用负这个责任。

在当天的召对中,崇祯充分肯定了两员大臣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同时再次做出了深刻检讨,表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王家彦哭着对皇帝说:皇上明察,千古少有。大局之坏,全在文武大臣。李邦华说:国家到此地步,文武百官都不能辞其咎。这话说的很沉痛,也很深刻。这两位大臣把亡国灭家的责任全部划到了满朝文武百官身上,我个人认为非常准确,可谓一针见血。上段我说过,这次召对是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大明公司就要破产关门了,这两个高级管理人员完全没有必要再拍董事长崇祯的马屁了,没必要再藏着掖着,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假话、大话和空话。

第二个议题,个人身后事怎么办?朝代灭亡不同公司破产,大不了大家跳槽重就业,国家灭亡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大臣们可以重新选择主子,皇帝却不能,本身都是主子。崇祯是个刚烈的主子,断断不会受辱,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是崇祯的信条,从朱元璋开始,他的血管里就流淌着天子高贵的血,不妥协,不屈服,宁折不弯。崇祯早早就打好自杀殉国的主意了,连自杀的方式都定好了,不过在这次会谈上他没有说出来。

王家彦表示自己负有守城重责,流贼一旦破城,蒙圣上恩眷,唯有一死报陛下。说完哭着离开皇宫,巡视防务、整军备战。3月19日,破城,自杀殉国。

李邦华,四朝老臣,有学问、有操守。深深自责自己没有尽职尽责,没有力劝崇祯南巡,以至于坐守孤城,深恨自己死不蔽辜。连日来,李邦华住在文天祥祠堂,城破之日,好效仿文天祥自缢殉国。遗憾自己在有生之日不能再见崇祯一面。每天只好骑着马绕着紫禁城瞎溜达,正好崇祯敲钟召集大臣,有幸重睹天颜,也算了了一场心事,李邦华和崇祯谈了很长一段话,充满了检讨和悔恨。3月19日,城破,上吊自杀,临死前,仆人问有什么遗言好送回老家,李邦华说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家。死后颜色如生。

3月19日,煤山,崇祯自缢。

许多人说,崇祯死时是孤家寡人,除了身边太监,连个人殉葬的都没有,这是不对的,当天,许多文武勋臣,皇亲国戚纷纷殉难,大量的守城官员和御史要么战斗到最后一刻被杀,要么自杀,前后达到九百余家,崇祯死讯传到江南后,殉难之人就更多了。

崇祯究竟是怎么一个人,长期获得人们甚至是他的敌人的同情,今后将一一展现给大家。

崇祯生于1610年,是个苦孩子。按说龙子龙孙,生在富贵窝里,咋能是个苦孩子呢?崇祯他爹泰昌皇帝明光宗朱常洛,打小就不受自己的老爹万历皇帝待见,吃穿用度一概缺乏,长期生活在家庭冷暴力下,连上学都成问题,虽说在大臣据理力争下,勉强成为遗产继承人,被立为太子,但是位置极不稳定,朝不保夕。这样的爹就根本顾不上管教子女,所以老大天启皇帝朱由校基本上就是个文盲。

崇祯的母亲姓刘,是朱光洛所薄的婢妾,五岁那年,刘氏得罪当时的还是太子爷的朱光洛,朱光洛是个软柿子,在外边谁都敢捏,不仅要受自己老爹欺负,还要受自己小妈郑贵妃的欺负,甚至有些低等太监也敢欺负他,还得陪笑脸。在外面受了的一肚子气只有洒向自己的家人,所以崇祯他妈被朱光洛谴责后就死掉了。崇祯的幼年,爹不管,妈又死的早,一点也不幸福,小崇祯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幼年坎坷的生活经历,尔虞我诈的险恶宫廷生活,养成了崇祯独立奋斗的刚毅性格,也养成了他为人慈孝的秉性。

天启二年九月,天启皇帝熹宗册封弟弟由检为信王,并追封其生母刘氏为贤妃。当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十岁,还居住在居于勖勤宫,主要由万历朝的刘太妃照料,这段生活应该是崇祯最幸福的少年时光,刘太妃是陕州人(现在三门峡市),太妃为人和善,尽心尽力抚养照料二王,所以天启和崇祯后来侍奉刘太妃极孝。

天启六年(1626年)11月25日,由检从勖勤宫迁往信王府邸,正式开始了他的藩王生活。次年2月3日,17岁的信王大婚,选城南指挥周奎之女为信王妃。王妃周氏是天启的懿安皇后从三名后选人中挑出来的。 懿安皇后和崇祯都看上了周氏,据说周氏冰肌玉肤、光彩照人,但崇祯觉得周氏有点瘦(和现在人眼光不一样),懿安皇后说这不是问题,最后拍板决定了周氏当王妃。

明朝为了防止外戚擅权专政,后宫嫔妃多来自民间清白之家,整个大明朝,贤后贤妃极多,却不说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的马皇后和徐皇后,就说懿安皇后和周后,这妯娌两个就是鲜明的代表。

懿安皇后有学问,为人方正,善待诸王,礼敬大臣,和客魏势不两立,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经常把权势遮天的九千岁魏公公和嚣张跋扈的客奶妈扭进宫里教训一番,没有丝毫畏惧。崇祯能顺利入继大统,全赖懿安皇后大力支持。周后不识字,没有啥学问,但周后为人善良,贤惠朴素,把崇祯的生活伺候的妥妥帖帖,对嫡出和庶出的诸王一视同仁,照顾有加,身为一国之母,周后还经常给崇祯缝补浆洗衣服,做饭炒菜。

天启七年,1627年5月18日,天启皇帝在西苑游乐。皇帝与几个太监在桥北深水处泛舟荡漾。也不知哪来一阵狂风,小舟倾覆,两岸随从顿时惊哗,皆无人色。皇帝因抢救及时,幸免于难,两名太监溺水身亡。 天启皇帝估计是肺部呛水,引起肺炎之类的感染,现在是个小病,但是在医疗相对落后的过去,皇帝的身体每况于下。熹宗病危,朝廷上下一片惶惶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一下子慌了,千方百计地为熹宗的生命而奔忙,想方设法找一些特效药来救命。阉党的骨干分子兵部尚书霍维华异想天开地向皇帝进献“仙方灵露饮”,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小米汤。熹宗服用后,口感甘甜,并无不适。服了几天后,停止服用,原因是身体日见浮肿。

这年夏天,皇帝病情加剧,引起大臣的密切关注。7月28日,河南道御史倪文焕上书说:圣体欠安,是否饮食起居的忧劳失调?如果是这样,那么应讲求清心寡欲。到了8月11日,内阁首辅带领文武百官到进宫问安,皇帝在乾清宫召见他们,待御医报告了病情和治疗效果后,便向大臣说:圣体素来虚弱,近来因辽东战事焦虑劳累,终于病倒。目前正在静心休养,凡重大朝政,全有阁臣与厂臣商议。看来皇帝自知病入膏肓,已在开始安排后事了。

崇祯悲歌皇帝和大臣共同追究了大明灭亡的责任(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