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七夕文化价值杂感

今夕何夕

今夕何夕——七夕文化价值杂感

早晨打开微信、论坛,都是七夕,国人啥时重视起七夕这个不咸不淡的节日来了,今夕何夕?农历七月初七。月日相叠的日子特征明显,容易被当成节日过,如正月初一春节、三月初三上巳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我怀疑古人历法里每个叠日都可能有说法。七夕就是个叠日,影响很大,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情人节,越来越受重视,商家当然跟着起哄以浑水捞鱼 。

此时乃夏秋之交,清风送爽,玉露生凉,繁星满天,河汉横空。古人很有想象力,为星座演绎出浪漫的爱情故事,使七月七日这个平凡的日子,彰显出魔幻色彩,放射出爱情光华,勾起天上人间无穷的温馨和希冀,收获了温暖的名字——七夕,七夕被赋予了聪慧、灵巧、姻缘、美满的多重含义。早年秦少游《鹊桥仙》曾勾起我无穷联想,"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人从牛郎织女故事中领悟了生命和爱情的美好。应该说,七夕节是民间习俗,牛郎织女的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了文人的参与更有意味。相传有个放牛郎,父母亡故,依哥哥生活,可嫂子非常刻薄怨毒,不断虐待且寻衅陷害,他只好住在牛棚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谁知这老牛竟是犯了天条下界的神牛,一次指引牛郎趁天帝的孙女织女下凡戏水,偷走了她的衣服,玉成了一段姻缘,老牛临死前让牛郎剥下牛皮备用。牛郎织女夫妻恩爱,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可是王母娘依然要捉拿织女返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用担子挑着两个孩子追赶,王母拔掉金簪划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把夫妻隔开,只允许每年七夕,靠喜鹊飞来架起鹊桥,夫妻见面,一夜欢愉。传说在七夕,抬头凝视可看到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相会时的脉脉情话,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让无数多情男女一掬同情之泪。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女子便在七夕向她乞求聪慧和巧艺,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夕也被称为乞巧节。《孔雀东南飞》里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句子,说明秦汉以来甚至更早,七夕都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唐宋时有所谓巧市,入七月市场上就会有大量乞巧器物出售,有七孔针等物品,有时市场人满为患,竟至于交通拥堵。到了七夕,女孩子们三五成群,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姻缘婚配幸福美满,从中也看到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婚姻中的被动和从属地位,只有七夕之时,顾影自怜,望空顶礼膜拜,至于同时也会吟诵或者咏唱歌诗,应该可想而知。

说到歌颂恋情的诗歌,我自然想起刘向《说苑》记载的《越人棹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诗古拙直白,声义双关,深沉真挚,动听婉转,是古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对楚辞创作应该有发轫之功,令人读而忘情。大约是在公元前 540年,千里洞庭,烟波浩淼,玉宇琼田,万顷碧波,楚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船上越女拥楫而歌,呓语般悱恻缠绵,缥缈如湖上月光,冰清玉洁无半点尘俗,涟漪泛泛若心事纠缠,谁知女儿心,化作绕指柔,轻舟红莲,芷汀卷浪,映衬着浅斟低唱。子皙为歌声所动,"于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也许正是七夕,良辰美景奈何天,更难得的是越女不惭卑微,勇于袒露爱恋情怀,伴着忐忑和娇羞,款款而歌,幽怨而不哀伤,多情而不放荡,率真而执着,激切而婉丽,攒眉千百度,清泪流成行,楚楚可怜,爱意绵绵,逗弄得令尹大官人心猿意马,无法自持,于是情投意合,宠爱有加。这是一个灰姑娘得遇王子的经典故事,越女显然左右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标准的风流韵事,和七夕的氛围是合拍的,对重视七夕的男女是有蛊惑力的。可见女孩子的未来,乞巧也许有用,但更要有心、用心、走心,敢于表露,善于经营,也许就会变得聪慧、灵巧、得体,和美好姻缘不期而遇。当然,这首歌诗也被不断质疑,从庄辛诱惑襄成君开始,就意会越人是一个美男,连朱熹都有困扰,一面赞赏不已,一面又说"其义鄙亵不足言",这又何必呢,行歌坐月,桑间濮上,古人原始质朴的人格观念,都是围绕真善美的,《越人棹歌》在文学、美学、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方面都应该有着积极意义和研究价值,足矣。

今夕何夕?是牛郎相逢了织女。今夕何夕?是越女打动了子皙。今夕何夕?看人间流连着无数痴男怨女。今夕何夕?星汉灿烂中成就和诞生了绵延四海的爱恋和希冀。

这样一说,七夕就成了典型的情人节,就此近年来说法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人的经济和文化消费水平都有所提升了。情人节是个舶来品,在西方,情人节可追溯到基督教产生之前,圣瓦伦丁节的说法比较流行,据传说,圣瓦伦丁是古罗马的两个同名主教,两人均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遇难,遇难前他们做的最后一件事都是给妻子写情书,所以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人们往往在这天有栽花卉、点蜡烛、缠袜子、摆鞋子的习俗,还馈赠礼物,礼物逐渐固定为鲜花、巧克力和贺卡,总之,情人节是和爱恋、婚姻、浪漫、美满相关联的,是属于朋友的、属于家人的、也属于情人的日子,对所有人来说都代表爱与被爱,温馨、温暖、温情四溢,弥足珍贵。

近年来,国人对情人节的理解还有婚外恋现象蔓延的因素影响。记得早年有个搞笑的事,我一同事在办公室里灰头土脸地检讨自己多事了,原来前几天的情人节晚上,他散了酒席回家,看到人们都在买情人节鲜花,想起在家日夜操劳的妻子含辛茹苦,猛然触动了心中柔软的部分,就买了一束玫瑰,郑重其事地献给妻子,没想到温顺的妻子竟然暴怒了:什么?你拿我当情人?这花是给谁买的?是不是没送掉给我了?任凭怎样解释都说不清,过了几天妻子还没消气呢。当年,我们办公室里哄笑一片,都说你这真是庸人自扰啊!当然,这也反映国人对情人节的提法有一个接受的过程,现在明白了,情人节不是特定的情人,应该是爱与被爱的人都有份,现在每年的2月14日,满街的玫瑰花,商家大打情侣牌,搞促销,办活动,离谱的是玫瑰花的数量居然代表不同的爱情誓言,520就是吾爱宁,1314就是一生一世,骗鬼吧,虽然是转瞬凋零的鲜花,每只几块钱,数量多了也就高了价码,能表达多少情意说不清楚,多金而任性的情侣却可以浪漫一把,博得周围人艳羡的眼神、自己满满的得意和对方虚荣的满足,当然也赢得商家逢迎的目光,其实是形式大于内容的。

中国古代没有情人节的说法,比对洋节,国人开始审视传统节日中具有浪漫、温馨意味接近情人节的作用,瞄准了元宵节、上巳节和七夕三个节日。这是因为元宵节娱乐功能最强大,观花灯、放火焰、猜灯谜、赏月、吃元宵、舞龙灯、划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等游艺活动较大释放了古代妇女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男女物色、邀约、幽会、欢爱之事往往有了发生的条件,确有情人节的氛围,如宋代朱淑真有一首《生查子﹒元夕》写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欧阳修写的,我还是认为是朱淑真所作。这首词生动表现了情侣锦帕暗寄,佳期有约,急不可待地等待相逢,直至乌金西坠、华灯初上,方才得逢佳偶、执手定情、尽情游乐、互诉衷肠、享受温馨、体验浪漫、感受畅快。但元宵毕竟是新春第一个满月之夜,称为上元,更大的意义是表现万家团圆、和睦友爱的祥和气氛,象征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恢弘意义,是春节庆祝活动的高潮和收官,其传统文化底蕴是综合的、博大的,变身为情人节就降低规格了。上巳节是指干支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澡、冠沐,希望洗掉晦气,祈求新春好兆头,称为"修禊",《论语》中描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汉代和三国,上巳节已是通行的节日,人们手持兰草在水边举行祭礼,观看祓禊,当然也成为情人相会的好时机。《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青年男女结伴春游踏青,谈情说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间一定演绎不少的浪漫故事,杜甫《丽人行》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文人雅士也在这天邀约饮宴,王羲之还因此弄出个有名的《兰亭集序》, 这个节日和元宵节相比游戏功能更强大,光天化日之下,俊男靓女招摇过市,有社会影响。据说当年潘岳字安仁,因长得太帅,上巳踏青为妇人围观追逐,潘安和兄弟几人且战且走,妇人们围追堵截,"皆以手环绕,投之以果,遂满载而归"。早年读史,不禁哑然失笑,至今仍能记诵。可见上巳之时,男女游乐嬉戏场面是很嗨的,颇有情人节的大胆火辣,后来上巳节式微了,可能和宋以后礼教森严有关,上巳节的传统文化名份还没有恢复,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就不合适了。如果一定要说中国有情人节,也许七夕是最好选择。

七夕节在中元之前,自古颇受重视,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本身习俗有祈福、接露水、染指甲、吃巧食、拜织女等,近年还看到商家在七夕卖荷包、香包、草编等手工艺品,也能刺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娱乐欲望。所以七夕是可以表达温馨和浪漫的节日,和男女婚恋的结合很自然,说是中国的情人节有先天优势。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已经把七夕当中国的情人节在过了,冯骥才先生就明确称呼七夕是中国爱情节,而且它表达的不只是婚前恋人的情感,更多表现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情怀,因为七夕结合神话传说故事,有乞巧、庙会等传统习俗作背景,融合父母、夫妻、子女的绵绵亲情,汇聚爱人、情人、恋人之间爱的承诺信约,让人从平淡中感受温馨,在温情中体验浪漫,用甄嬛的口气说,那必定是极好的。而且牛郎织女故事有品位,纯洁、浪漫、温馨、执着,尽善尽美,虽是凄美,毕竟有盼头,每年都有一夜欢娱,回报一年的绵绵相思,值不值得?绝对值得,有很多军嫂不是都过着牛郎织女的日子吗?如此说来,更有时代特征和核心价值成分,所以七夕正是中国情人节的派头,也是温良恭俭让的美德体现,重情、重义、重礼节、重真诚、重信约,是国人应该重建和遵守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拜金习气和婚恋畸行不是中华民族的常态,应该重视七夕。如果觉得七夕的传统味道太重了,也可以引入鲜花和巧克力的礼物,配上中国化的香囊、梳子、玉佩等来传达情意,这中国元素和洋玩意都有,就中西合璧了,让洋人听听牛郎织女的故事,玩玩乞巧,逛逛庙会,还真不错,影响大了,没准可以把2月14日情人节的风头都给夺过来。

七夕的文化意义是厚重、持久的。其实男女之间的浪漫温馨不在形式,也不在短时间,婚恋的最高境界是不离不弃,是始终如一,即使平淡如水,没有玫瑰钻戒、没有山盟海誓,只要有相濡以沫的温存、默默无语的守候、痴心不改的陪伴、情意绵绵的包容,比什么都可贵。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演绎了爱的真谛,天下很多平凡的夫妻也用朴实诠释了爱的真谛!所以,中国的情人节放在七夕氛围中最适合,在七夕的背景下最相符,把七夕当成中国的情人节一定会越来越得到国人认同。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与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内涵,七夕也一样,是传播民族婚恋文化的载体,重视对七夕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的构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重视,也是培植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而构建培植不能流于空洞的符号形式,那样民众文化认同基础会断裂与消解,会弱化民族文化意识,不利于传承和复兴,应该积极寻找路径,发挥导向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延展教育功能,将对七夕文化价值的认知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形成文化传承多维合力,当然在发掘精神内涵基础上赋予时代特征,发挥媒体正面引导作用,突显七夕的现代文化精髓,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普及七夕的伦理价值要义,都是政府应该考虑的,做到了这些努力,七夕成为中国情人节的提法才有了根基,而不是现在不伦不类,众说纷纭的状态,当然这也许不是我们小人物过多考虑的问题,随便消磨一下时间是可以的。

宿酒初醒,极尽絮叨,谢灵运说,朝游夕宴,究欢愉之极。心情好了,身体好了,对什么都感兴趣,也无法免俗了。早上翻翻微信,很多七夕的消息,也游戏文字一番,见笑。

鹊桥仙·七夕

年年今日

窗前无语

遥想星河垂帐

芙蓉凝露看牛郎

叙离索

娇羞才放

水光月色

花开花谢

仙眷玲珑模样

天涯回首漏初干

断桥路

眉攒聊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