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文字组织在一起, 便会产生一定的关系,或散乱错落,或对称整齐,这便有了一个整体的观感。章法即是这样的谋篇布局,相对于结字,它是一种机对宏观的把握。结字着眼于处理。笔画与笔画、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小的造型;章法则以字为单位,着眼于整体,要处理字与字、行与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造型。

一、实的章法

比如有些信札草稿,金文中有的布局也属此类。这类章法并无定法,自然形成。平时人们起草文字时心中并无定格,随添随改,有时年了又有线的连接和涂抹,总之,一切都非刻意而成。也许正是这种无意,造成了自然的疏密,一些地方写的非常的满,另-些地方则又留有余白,自然而然。一些钟鼎铭器上的文字也是如此。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布白巧妙奇绝,令人玩味不尽,愈深人地去领略,愈觉幽深无际,把握不住,绝不是几何学、数学的理智所能规划出来的。长篇的金文也能在整齐中疏宕白在,充分表现书家的自由而又严谨的感觉。......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传说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宗白华 《美学散步》)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二、 虚的章法

这种章法突出的是白,空灵透气,以少少许胜许多多,惜墨如金,文静而且雅致。它似乎是把心思放在了意境上,空旷悠远,有种禅的味道,令人捉摸不透,想像不尽。说来也奇怪,喜欢这种章法的人大多与禅有或多或少的因缘。比如杨凝式的《韭花帖》、黄山谷的某些草书、王宠的小楷、董其昌的行书、八大山人的手札、弘一法师的匾额、日本的“散书”等等。无论是字还是章法上,他们都很看重空白的作用。大面积的似乎和他们清静虚和的心态有关,不激不励,自成一种闲雅适意的风度,决不是那种风风火火的入世情怀。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怀素等虽然为释门中人,但他们似乎还没有完全静下心来,还在张扬着技巧和豪情,与这种洁雅高尚的虚白还不甚相关。在这类作品中,我以为散书最有意思,逸笔草草,却是意境幽远,而弘一八大等人,虽然也静也雅,但他们总流露出一丝单调和清苦的味道。

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 往往是从整体观感来说的,章法对一件作品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章法就是要知白守黑、虚实相生。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白纸黑字,黑白分明,好像没什么稀奇的,但如果没有这种对比反差,我们实际是什么也看不见的。白相对黑而白,如果没有黑,白只能是空白和虚无,没有实际的意义。反过来,如果没有这种白,满纸都是黑,也同样没有意义。

黑白互见,黑白相生就是这个道理。但白多一些还是黑多一些?其效果是不一样的。白多,则显得缥缈虚无,给人以不尽的想象空间,如果黑多,则又显得很厚重密实,给人压不过气来的感觉。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所以,黑白组合在起,借助对方,各白都获得了牛命。我们看一件作品,往往是着眼于事物的外部轮廓,而对于事物周制却不甚关心。也就是往往肴重的是实处,共实虚处也有它的形状。对于一件书法作品,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线条如何变幻组合,即黑的线条形态,但一幅作品呈现的气息往往依赖于白的多少。比如把同样一个字放在40平方厘米的纸上,和放在4000平方厘米的纸上去比较,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我们只看黑而不看白,还不能算是真正地会看。

老子早就在《道德经》中就说了“知白守黑”之类的话,邓石如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整个章法其实也就是围绕着虚实二字展开的。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书法的章法没有那么深奥,就虚实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