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文皓月|文人的表情

邱月 / 文

作为一个人物画家,我经常和学生讲,画好了眼睛和手就成功了一半,因为眼神和手是绘画中最典型的肢体语言。学生经常会问,那另外一半呢?我说,是表情,是神态。一根线条的细笔勾勒,会牵动面部的微微一颤。你能读懂他的宁静、落寞还是忧伤。意会人物的表情,你就读懂了画者也读懂了画中的人物。

画好人物不容易。我常常庆幸自己是个画家,可以以上帝的视角来琢磨我笔下人物的心灵,可以用我的理解来雕琢他的神态和表情。好的人物需要还原到属于他的背景和氛围之中,要做好虚实结合。所谓实的部分,是真真切切描绘体形外貌、服饰、年代背景、环境。虚的部分则要把握人物的性格,并把这种性格用表情和神态表达出来,比如神情的宽厚尖刻、人与人之间和谐或愤怒、与自然环境的空间关系、动感,以及“神”“味”“流动”“音”“气息”等表达,观之如实,嗅之有味,品之如怡,画面虚实兼具才是上好佳作。

淑文皓月|文人的表情

五代 周文矩 《 文苑图》卷

讲了这么多,才切入主题。五代周文矩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位好画家。都说画如其人,《文苑图》中的人物,无论绞尽脑汁,还是凝神沉思,都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感悟到画面人物的思路而产生的共鸣。这是一幅文人相聚的生动写照,画家通过服饰等信息交代了所处年代,背景交代其活动场所,通过道具交代人物的活动内容。在技法上, 作者以铁线曲蚓法勾勒衣着,运笔微带战颤,如流水行云,两人衣着仅勾线而无染,另两人则略加烘染、敷彩,而松树、石桌凳则勾、皴精细,墨色渲染,略施淡彩,技法的高超把实的内容完美呈现出来,然而,我更看重其似同非同,似静非静,似寂非寂,似无非无的万千想象力。

《文苑图》中的人物有五,从安排在画面中间的松树和人物布局、眼神方向可以看出,人物所作诗文题材一定与松有关。几个人都在绞尽脑汁、专心致志地寻觅构思佳句,思绪似乎把画面凝固在了一个岁月静好的午后诗会。几个人在这静静的思考中显出了不同的思考方式。

中间白衣人正对着一枝垂下的松枝出神,抄着袖子倚到树上,上身前倾、头向前伸,似乎要从松枝和松塔的气息中获得灵感。人物看似静,但眼睛盯在松枝上,眼神却是一种游离态,似空非空,是人针对某种事物陷入沉思所应出现的状态。身和眼固定了,心神已如大鹏展翅不知飞越了几千里了。此人的思考更宽泛,更倾向于意识的流动。右边的白衣人似乎从枝干的个性走向入手,来研究松的品质。他右手习惯性地边托腮边敲打笔杆,这是很多人思考时的惯常动作。他应该已在斟酌词句。

右边两人虽站而静,左边两人却是虽坐而动,正在评论,其中左边的似乎频频点头,嘴微张似乎在说:你看此句何如?右边的刚要回答,却被一只“扑棱棱”的飞鸟给分了神,眼光向外飘去。从思考的眼神到手指,再到向外的视线组成了有速度、有方向的运动轨迹。

我想周文矩在考虑构图时, 一定发现四人如构图在一起讨论会使画面太热烈,有失文人的文气和闲适感,所以他两两分组,体现了文人诗会时单纯、清新、放松的气氛。下边的小童是文人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是配角,但在构图上却是重点, 其浅墨的服色在右边的黑白灰关系中像秤砣一样,形成整个画面瞬间的平衡。他俯身研墨,着黑袍,隐在山石之间,不抢画面,却在润物细无声中做着画面的关联情节。我们似乎能看到小童来回为四人服务的匆忙脚步。

淑文皓月|文人的表情

《闻花香》 220×120厘米 2000年

这种无中生有的境界,我感受极深,并将之应用到创作中。罗汉图《闻花香》就是这种感悟的应用。佛教的要义是开悟,设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告诉人们修行的切入点有万千。无论从哪种选择进入,其重点都是要在修炼中达到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自由境界,拥有大智慧。

《闻花香》就是从人们最容易忽略的生活细节处着手而做的创作。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无处不修行。佛教的色香声味触法是人对外界认识的六种体验。香,一个是动作,闻香;一个是获得的体验,即香味。三人的视线共同指向画面上方盛开的紫藤花,而香气才是此画的重点。如何把虚无的香描绘得淋漓尽致呢?构思时,我们设计了三个部分:一个是香,一个是闻,一个是舒坦。在醉人弥漫的香气中,深深吸上一口是对香气的反应,获得的舒坦是香味对人的结果,所以香得醉人、吸得够劲、舒服得到位,才能尽致地反应“闻花香”的主题。

我们安排左边罗汉的动作,似乎在淡紫色的花海中听到蜜蜂的嗡鸣而仰头寻找,也许还要随着蜜蜂的八字舞而追寻踪迹。至香至甜才能招蜂引蝶,这个实的动作实际表明“嗡嗡”声和甜蜜的花香气。闻,是生物对气味的下意识反应,中间罗汉鼓起的胸腔和张得大大的鼻孔把深吸的动作做得满满。右边罗汉跷起二郎腿、头微后仰、双手向后托头、全身放松地仰躺、宽袍大袖随风飘动,这些都是惬意之际的自然流露。

当然,决定一幅画的成功还有更多的因素和更深层次的境界,这些与人的修养有关,也与时代有关,此文只能略述而不能尽其详,望与同道共勉互学之。

淑文皓月|文人的表情

邱月

邱月,毕业于大连轻工学院服装设计系,酷爱新工笔绘画,继承家学,在目前纪淑文指导下,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画展并获奖,2011获得全国工笔画大展特等奖,2016年结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高研班,目前就读于中央美院首届宗教绘画高研班。现为全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美国肖像画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