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教你如何馳騁書場


《如何閱讀一本書》,教你如何馳騁書場

小小正月雪

一直苦於閱讀比較慢而且讀書效率很低的基礎上,找到了朋友推薦的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對於我來說這本書對於我來說還是有些枯燥的,但對我現在面臨的問題來比較的話,我還是堅持讀下來的。

這本書的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是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以主編《西方世界經典》並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而聞名於世。查爾斯.範多倫先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相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另一方面將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

對於作者為什要寫這本書,因為很多學生即便是上了大學也只能讀一些簡單的小說、報紙等娛樂性的書籍,對於結構嚴謹的細緻作品或一些需要嚴密思考的章節就有些束手無策。作者希望通過這本書來矯正不正確的讀書方法,讓喜歡讀書,想從書中獲取知識的人不再是一頭霧水。

閱讀可分為主動閱讀和被動閱讀,當然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不管是學習還是娛樂主動閱讀都比被動閱讀吸收的多。

作者首先對真正的閱讀下了個定義,即沒有任何外力幫助,只憑著自己閱讀這本書,從之前模糊的概念到真正的理解為止。

這本書將閱讀分為了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教你如何馳騁書場

一、基礎閱讀

分為四個階段:

準備階段(出生到6、7歲)。

讀一些簡單的讀物(三四百個字)。

快速建立字彙。

精煉之前的技巧(提出觀點,轉化觀點,在同一個主題上對不同的觀點作對比)。

二、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可分為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閱讀。

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看書名——看序——目錄——索引(快速評估議題)——出版者介紹——挑幾個跟主題相關的篇章來看——打開書,東翻翻西翻翻,隨意閱讀幾段或幾頁,就能判斷出是否值得閱讀。這種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瞭解本書的框架。

粗淺閱讀:從頭到尾粗讀一遍,不懂的跳過去,大概瞭解書中內容。而這個目的是瞭解全書內容的第一步,可為後面的分析閱讀做準備。

在檢視閱讀這個過程中要提出四個問題:

1、整體來講,這本書在講什麼

2、作者都說了什麼,怎麼說的?(觀點)

3、說的有道理嗎?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何閱讀一本書》,教你如何馳騁書場

三、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是本書篇幅最長的章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分析閱讀共分為三個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

第一個規則,依照本書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第二個規則,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第三個規則,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你出來之後,再將各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第四個規則,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第二階段:

第五個規則:找出關鍵字並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第六個規則: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第七個規則: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明白作者的主張。

第八個規則: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

第九個規則:要求讀者先完整的瞭解一本書,不要著急開始批評。

第十個規則:懇請讀者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第十一個規則: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

四、主題閱讀

在分析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共分為四個步驟:

步驟一:找到相關的章節。

主題閱讀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把這些書整體檢視閱讀一遍,你的目標是找出書中與你的主題極為相關的章節。

步驟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步驟三:理清問題。

步驟四:界定議題。

步驟五:分析討論。

到此,本書的重點就介紹完了。

有人會問,到現在也沒有介紹閱讀一本書,多久合適呢?

有很多人經常會曬出他一週讀了幾本書,一個月讀了多少本,甚至一年讀了多少本。在書中作者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不同的書有不同的閱讀速度,在閱讀一本書時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這就是最好的速度。

有人會問,如果問不出來問題怎麼辦?

之前聽一個老師說過,如果問不出問題,就只能說明你沒有認真思考。這本書中也說了如果你對一篇文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麼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還有人會問,怎樣才能確定自己已經讀懂一句話或者一本書呢?

這本書也給出了最好的答案:讓書成為自己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下來。一個人如果說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不不知道自己再想些什麼。

如果要求你針對作者所寫的某個句子作解釋,而你只會重複他的話,或在前後順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變,你最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瞭解了這句話。理想上,你應該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語說出同樣的意義。

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我認為這句話不僅僅是用在評判一本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更是在生活中需要注意的:

人是情緒與偏見的動物,他們必須用來溝通的語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緒遮蓋著,被個人的喜好渲染著,被不恰當的思想穿梭著。

在爭論之中,一個人絕不能忘了這是教導別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個機會。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願我們都不再做這種無知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