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2019,邺城考古36年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记得,我国的北方曾出现过一个规模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大都市——邺城。从曹魏开始的四百年间,多个王朝在此建都,长期居于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但隋文帝的一场大火,无情的焚毁了这座曾经繁盛一时的都市。此后的1000多年间,邺城逐渐被历史湮没,空留后人唏嘘嗟叹。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组建邺城考古队,开始对邺城进行全面考古研究。30多年过去了,一座座遗址被、一件件文物被不断地发掘出来,揭开了邺城的神秘面纱,也唤醒了人们对于邺城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其他几个著名古都的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不错的进展,只有邺城这座六朝古都,因为长期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遗址位置无法确认,在考古研究领域几乎是个空白。但另一方面,邺城是一座未被现代城市压住的都城遗址,因此邺城是一块宝地,在考古学和历史学上意义重大。

因此,国家决定对这座北方重镇进行考古发掘。

1983年10月,考古队请来了8名探工开始前期的钻探工作。由于当时只有金凤、铜雀二台有部分裸露在外,因此,在邺城考古队第一任队长徐光冀的指挥下,8名探工从金凤台南北两头开始进行钻探。

1983-2019,邺城考古36年

邺南城的南面正门—朱明门遗址

1983-2019,邺城考古36年

金凤台遗址

经过3年的科学钻探,在总发掘面积不足10000平方米的情况下,基本弄清了邺城遗址的平面布局,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考古队又用了几年的时间,基本弄清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城的平面布局,对城墙、街道、宫殿、衙署等设施的具体位置有了了解。

随着城市布局的逐渐清晰,邺城在古代中国都城建设上的典范意义也随之清晰。在曹操建立的邺北城中,考古人员发现,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央,西边是铜雀苑,是曹操和嫔妾、建安文人饮酒赋诗的地方,铜雀三台就建在它西边的城墙之上。

在此之前的秦汉时期,都城的规划都是多宫殿制,即都城内不止一座宫殿。而隋唐以后直至明清时期,都城的格局则是一宫殿制。这种转变具体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考古界一直没有定论。邺城遗址的发掘,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曹魏建造的邺北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单一宫城制度的都城,其中轴对称城市格局、明确的功能分区布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东魏建设的邺南城,紧靠北城,二者合二为一,也是中国历代古都所仅见。邺南城继承了邺北城的中轴对称、棋盘式格局等特点,再经过扩建,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装饰、形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朝的北城,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都。

邺城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思路不仅影响了后世1000多年的都城建设,也对朝鲜、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21世纪,通过在邺城地区长期有计划、按步骤的考古工作,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在“大邺城遗址考古”的工作理念指导下,考古队将邺南城外郭城思考与研究、邺城建筑构件制作技术与编年研究、南北朝佛教考古研究、北朝陵墓区考古等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取得了重要的收获,其中既有一定数量的东魏北齐时期的道路、沟渠、建筑基址等,也有引人注目的邺南城东魏北齐大型佛寺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等。

2002年,考古队在邺南城遗址上发现了东魏和北齐的大型佛寺遗址,考古工作历时10年之久,后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考古发现,这座佛寺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由沟壕围合,沟壕边长450米左右,寺院中心偏南有高大的佛塔,整个占地约19万平方米,相当于当时一坊之地,是迄今考古发现面积最大的佛寺遗址之一。不仅如此,这座佛寺既保留了北魏寺院以佛塔为中心的传统,又出现了多院落的新式格局,深刻影响了隋唐时期的寺院布局,在佛寺的建筑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年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队副队长、副研究员何利群博士的带领下,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北吴庄邺城城墙附近发现了佛教造像埋藏坑,经过16天的抢救性发掘,共出土各类佛教造像2895件,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1983-2019,邺城考古36年

长孙氏造阿弥陀像(北齐天保元年,2012年北吴庄造像埋藏坑出土)

这批被抢救发掘出的佛造像跨越了北魏、东魏、北齐至唐代,多为汉白玉材质,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造型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是已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

30多年来,邺城遗址的发掘面积还不到20000平方米,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也都在考古队推断的外郭城内。邺城的秘密尚未完全解开,考古队的工作也还在继续。

河北日报《徐光冀揭秘邺城考古:唤醒沉睡的六朝古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