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駐華大使:中國“走出去”,新加坡可扮演中介平臺角色

新加坡駐華大使:中國“走出去”,新加坡可扮演中介平臺角色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新加坡進行正式訪問,11月16日,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的第五屆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上,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接受了封面新聞專訪。他說,中新兩國未來的合作方向,首要就是“一帶一路”,在金融、基礎設施、三方、法務合作上大有可為,而中國在“走出去”的同時,經驗豐富的新加坡,可以扮演一箇中介平臺的角色。

封面新聞:日前,李克強總理對新加坡進行正式訪問,一直以來,中新兩國保持著良好的經貿往來,您覺得在哪些領域,兩國可以進行一些更深層次的合作?

羅家良: 兩國合作的未來發展,我覺得有幾個主要的方向,第一當然是“一帶一路”,這次兩國總理確定,我們未來在“一帶一路”合作,分成四大領域。一是金融方面,怎麼更好地支持“一帶一路”項目,管控金融的風險,比方說多運用人民幣,或者其他的本幣來做投資;二是基礎設施,比如中新兩國合作的重慶互聯互通項目,這個陸海聯運的新通道能把三週時間降低為一週左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三方合作,新中兩國如何到第三個“一帶一路”國家去發展項目?四是其他服務方面,特別是法務合作,因為項目多了,投資多了,難免會有一些商業上的爭議,有的會到中國解決,有的會在當地國,有的會選擇第三方,新加坡可以扮演這個角色。

還有一個較大的領域,是多邊貿易體系這方面,新加坡、中國還有很多其他區域國家,我們都是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的獲益國,那在這個環球多邊貿易體系目前受到一點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怎麼來捍衛這個體系,來繼續推廣多邊貿易?這次李總理訪問時,我們簽署了中新自由貿易協定的升級版文件,可以給我們雙方的企業帶來很多新的機遇,也給我們人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封面新聞:您剛才提到一個“三方合作”,這意味著中新雙方在合作上有了更多嘗試,在您看來,中新雙方多年來的合作方向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又將給雙方帶來什麼樣的契機?

羅家良:新中兩國多年來的合作,過去主要是新加坡到中國來投資,但目前一個新現象是,對現在的中國而言,“走出去”跟“引進來”都一樣重要,那在“走出去”這方面,我們就有新的機遇可以合作了。中國有技術、有資金,新加坡也有相當多的經驗,我們是一個世界的金融中心,是區域的貿易樞紐,在中國“走出去”上,我們可以扮演一箇中介平臺的角色。

封面新聞:您剛才提到了一個兩國合作的具體內容,中國在“走出去”的時候,新加坡可以作為一箇中介的平臺,在您看來,這種中介主要是在哪些方面?

羅家良:對,新加坡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我們當然還會繼續在中國投資,如李克強總理說的“more and more investment”,但也要把一部分移到“走出去”上,“引進來”跟“走出去”不一樣,“引進來”,是別人要適應我們的法制我們的體系, “走出去”,是我們要適應別人,它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思維。

到目前為止,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當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資金,都是先流到新加坡,它流到新加坡的金融市場,去發債券,不能兩手空空就去發債,去和其他的資金合併,成立合資公司,然後到區域的國家來投資,那管理團隊經常也還是設在比較發達的國家,所以在金融方面,新加坡已經在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又或者法務方面,“一帶一路”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大家不會關注這些議題,因為一開始項目不多,可是多了之後呢,怎麼來利用一些機制來解決?新加坡也可以扮演這樣一個角色。最近我們兩國首席大法官,簽定了一個指導備忘錄,是關於互相承認與執行金錢上的判決,這是中國跟他國籤的第一份,這樣的協議,就會有助於大大提升投資者對跨境項目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