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香,从古自有,不管闺秀还是士大夫都喜欢自己香喷喷的,那香囊就由此应运而生。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难度。

         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真个此心终难负。况少年情绪。

         已交共、春茧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

                   ——欧阳修《锦香囊》

  《青玉案·元夕》中描写盛装丽人的有两句:“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古代女子所过之处,往往有幽幽暗香随风而来,而这弥漫的香气来源大部分便是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香球也叫荷包,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01商周时期: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 皆佩容臭。”东汉郑玄注曰:“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文意就是说未成年的男女在拜见父母长辈时需佩戴香囊以示敬意。

  02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这样描述:“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中的江篱、辟芷、秋兰均为香草,佩在这里既指香囊,也含佩带之意。《广韵平支》云:“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

  03南北朝时期:佩囊已成为一种制度,并出现了丝织物做成的荷囊,官员们身上佩带荷包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表示品级地位。《隋书·礼仪志六》记载着“(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

  04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佩戴香囊的习惯。且将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而这也成了荷包存放珍贵佩饰物的契机。据《朝野佥载》记载:“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砺等袋,彩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05宋代:“荷包”这一名称,出现在宋代以后。《通俗编·服饰》说:“《能改斋漫录》载刘伟明诗‘西清直寓荷为橐’,欧阳修启以‘紫荷垂橐’对‘红药翻阶’,皆读之为芰荷之荷。今名小夹囊曰荷包,亦得缀袍外以见尊上,或者即因于紫荷?”这是将宋代紫荷疑为荷包。

  06明朝:端午佩戴香囊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风。李梦阳《汴中元夕》诗云:“玉馆朱城柳陌斜,宋京灯月散烟火,门外香车若流水,不知青鸟向谁家。”一辆辆马车驰聘而过,留下阵阵熏香。

  香囊的形态很多,香囊质地种类很多,古代香囊不仅有精美的丝制品,还有用金银等贵重金属精心打造的,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等,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百结谐音百吉,蕴含着美好的心愿。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01药用香囊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香囊不仅起到固体香水的作用,古时,在香囊中计入药材随身佩戴,也可起到预防疾病的效用。 俗话说:“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

  1.预防疫病:孙思邈《千金要方》:“避疫气,令人不染”,就是使人不受污秽之气或毒气的污染。

  2、防止蚊虫叮咬:夏季蚊虫较多,古代没有灭蚊药,一般人家又没有蚊帐子,夏季大多室外休息,小孩皮肤嫩,蚊子最容易咬小孩的头面和脖子,所以把香囊戴在脖子周围和胸部。

  3、防止毒蛇咬伤:南方空气潮湿,山区毒蛇较多,住在山区里的人为了防止毒蛇进入床铺,就佩戴雄黄香囊,蛇类闻见雄黄的气味,就会远离。白娘子喝了雄黄酒都会现出原形,一般小蛇就更不在话下了。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4、避秽化浊:夏季梅雨多湿,或山区终年荒芜人烟,杂草丛生,动植物腐烂,产生秽浊之气,进入此类山区,或夏季秽浊较重时,有避秽化浊的作用。

  5、吸汗:“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孩子带着可以少出汗。

  02暖意香囊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据载《旧唐书 杨贵妃传》,在朝廷因安史之乱逃避四川的途中,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匆匆掩埋。回宫后唐玄宗令改葬杨贵妃,只见尸体已经腐烂但随葬的银香球仍完好,于是唐玄宗拿回宫中日日以物托情。

  垂垂老矣的玄宗睹物思人,当年骊山的歌舞欢乐宛在,伊人空空,只留下眼前的香囊。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唐代诗人郑嵎《津阳门》也咏叹道“花肤雪艳不复见,空有香囊和泪滋。

  如果香囊是丝缕所制,怎么会不随着贵妃的尸体腐烂呢?实际上,这这不腐烂的香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丝质香囊,而是金银所制成的熏香器具。

  《一切经音义》卷七载:“案香囊者,烧香圆器也。以铜、铁、金、银玲珑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参照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物账碑及实物,可见唐人是把这种圆形球状的熏香用具称之为“香囊”。

  金属所制的镂空小香囊,不仅可以用于衣被香薰,还能在寒生露重之时,布衾取暖。“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古人绝圣弃智的思想,集雅、俗于一身,小小的香囊里装载的是古人空前的智慧。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03情定香囊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香囊是古人生活用品之一,正因为生活所需,及至清代逐渐演绎成为世人表情达意的彰显方式。

  古人畅达含蓄之美,女儿情态无处表露,就通过香囊对心仪之人述说掩藏的心事。香囊垂在胸前、怀中,藏于衣裳的内里,隐隐散落的馥郁芳香,带着贴近肌理的温热,芳心暗许的女子,悄悄递送给或许同样心意萌动的心仪之人。香中有情,囊中有意,些许的芳香传递着浪漫的爱情。

  《红楼梦》中,黛玉也曾给贾宝玉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但事实上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会送人?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妙用香囊

  纳兰性德有云:“珠衱佩囊三合字,宝钗拢髻两分心。”那密密麻麻的针脚,一行复一行,真真切切的女儿心态跃然纸上。

  香囊作为情的承载,一嗅一品,尽显尘世喧嚣的美好,有情诗云:“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心心念念的情丝寄予怀中的香囊,拂袖满怀香,金罗满衣裳。

  “情之所至,一往而深。”青春懵懂的擂动,是那最美好的悠云。香囊中肆溢的香气曼曼缠绕在脚尖,情以深,意相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