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銀行能否破解銀行APP流量“困局”

過去未來,未來已來。

疫情當前,許許多多的叔叔阿姨們,在兒女們的指導下,完成了一次手機銀行的下載和使用。

對於這次體驗,叔叔、阿姨們給出的點評也很實在:

丨不用出門,真方便。

近幾年,金融科技取代互聯網金融成為金融界的熱詞。隨之而來的是整個銀行業,積極在“線上”發力.這其中銀行APP成為一個競技場,眾多銀行入場,一決高下。

當前,隨著疫情的深度影響,銀行“線上”能力,持續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

中國銀保監會近期為此發文指出,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絡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

丨提供安全便捷“在家”金融服務。

毫無疑問,銀行業“線上化”已經蓄勢待發。但是,政策加碼的背後,眾多銀行“線上”的能力,卻是良莠不齊。

據統計,目前超過3600家銀行已經發布自己的APP,平安、工商銀行甚至有十幾個APP,整個市場上,已經有上萬個APP。

然而,數量眾多,質量卻不高,有些城商行投入千萬,下載量卻只有幾千,而有些上市銀行下載量很高,打開率卻不足50%。

丨高投入、低產出,成為銀行APP面前的一座大山。

重金果實,生存不易,銀行APP流量困境背後的緣由,究竟是什麼呢?

目前來看,銀行APP普遍具備的功能有賬戶管理、存款、轉賬匯款、財富管理、貸款融資、信用卡服務、生活服務等功能板塊。

可以滿足金融和生活需求,但為何銀行APP的下載、打開、停留這麼難?風聲君請教了業內人士,得到的答案是:

丨缺乏粘性強的應用場景。

舉個例子,微信支付的普及,是建立在微信社交功能生態下,又聚合形成的很多場景,其中最關鍵的場景就是吃穿住行購。

據此來看,很多的銀行APP,因為缺乏高頻的應用場景,不僅推廣難,而且因下載後的體驗感不強,導致打開率極低。

與此同時,手機銀行頁面及功能雷同,產品及服務往往大而全,缺少高引流、吸睛的拳頭產品,也成為留存率低的關鍵因子。

此外,手機銀行本身的開放性,限制了跨行用戶之間的使用,由此不能覆蓋更多用戶,來為用戶提供更高效優質的產品和體驗。

這些問題,如果追根溯源,最深層次的難題是,銀行內部的重視和投入,如何打破內部的協同、開發壁壘,怎樣吸納專業技術人才,來確保APP的更新和迭代,而最後最最重要的是決策層的真心高度重視。

如若不解決,便會成為網絡、應用商店裡的好評與差評和下載量排行榜,比如知乎網友對於工行、建行交互不合意的吐槽,對於招行扁平化的點贊。

丨用戶導向,體驗為王,這才是破局之道。

當前,銀行業的發展,可能已經過了“跑馬圈地”的時代,雖然行業沒有天花板,但是增速卻在下降,這就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

這種情況下,想要佔據絕對優勢,獲得更高的收益,只有兩條路可以走:更低的成本以及差異化服務獲取到的定價優勢。

更低的成本,比拼的就是各家銀行的零售業務能力,正如原招行行長馬蔚華說的:

丨不發展對公現在沒飯吃,不發展零售,以後沒飯吃。

然而,零售業務一般要比對公業務成本高,但關鍵是看這項成本,最終能否帶來更高的收益。

金融科技便是其中的關鍵一環,隨之而來的是金融機構的“場景革命”。

如何在互聯網的生態下,應用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這些技術,來把企業代入【價值互聯網】的賽場,為零售業務創造更高收益。

價值互聯網與我們常提到的信息互聯網相對,信息互聯網實現了信息在互聯網上的高效傳遞,而價值互聯網將會把信息拓展到一切與價值相關的領域。比如:資產端與資金端的精準高效匹配和服務於資產端的高效定價。

所以,“科技”銀行能否駛入“快車道”,通行證便是在【價值互聯網】下,誰能快速完成【場景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