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刘迎胜等多名教授力荐,突破历史常识的窠臼,重新发现东西方文明之海上交流。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国内读者和研究者更为熟悉的是“郑和下西洋”这一颇具政策含义的“朝贡贸易”历史。而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海禁等政策后,中外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情况如何?这无疑是一个较新的认识和研究领域。

15-18世纪,随着郑和下西洋这一“朝贡贸易”时代的结束,大航海时代逐渐开启,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格局发生了明显转变。本书恰从“郑和下西洋”之后的大航海时代入手,为我们揭示这一重要时段中,中国与海外的航海贸易史,以及由此产生对全球的经济、文化影响。

全书大致按照时间的顺序,分专题探讨,共分为12章,除第1章回顾了中国的远洋航海史,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大方面。其一,对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商人下海通番、葡萄牙开辟和推进东方贸易航线、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间的远洋贸易情况等进行论述,欧洲天主教文明、中东伊斯兰文明与中国文明既有激烈的冲突,也给中国文明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其二探讨不同时期明代世界地图,如《大明混一图》《郑和航海图》《蒙古山水地图》以及《雪尔登中国地图》的创作过程及源流,其背后展现了中国如何受到西方航海、地理及文化的深入影响。其三,阐述明王朝、伊斯兰地区和欧洲在大航海时代相互间通过贸易往来而引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伊斯兰世界和欧洲所受到的来自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影响。


托普卡比宫藏正德窑回回字青花碗: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葡萄牙人在双屿港活动时定制的景德镇青花瓷器: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藏《雪尔登中国地图》局部: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托普卡比宫藏15世纪波斯细密画中撒马儿干的瓷器: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除了非常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和视角,书中内容在还有非常多的惊喜等待读者发掘:

作者将考古学引入中外关系史研究,充分利用水下考古新发现、龙泉窑、景德镇窑外销瓷研究,以及中葡关系史研究*成果,为大航海时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为此,作者多次赴广东上川岛、浙江舟山六横岛,乃至波斯湾霍尔木兹岛进行实地考察;同时,考察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大航海时代文物藏品。书中结合作者在中东、欧洲的实地调查报告和200余幅一手图片资料,图文并茂。


叙利亚陶工开始仿制元青花;伊斯法罕四十柱宫藏克拉克瓷风格的波斯陶盘: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第二,本书在基于海上丝绸之路方向的断代研究同时,编排选取了不少最新的考古发现与热点,如近年来从日本友邻馆购回的元代绘画《蒙古山水地图》、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所藏《雪尔登中国地图》、葡萄牙最早在中国登陆的地点广东屯门岛、忽鲁谟斯岛附近发现以克拉克瓷为代表的中国外销瓷等。这些最近考古发现的介绍与分析,为读者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动态。


《蒙古山水地图》之《嘉峪关图》: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第三,相较于一般考古学研究专著,本书并非仅限于考古学研究,而是以考古学为基础,结合历史、艺术、科学等领域,全面探讨大航海时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书的内容深入浅出,并且图文并茂,引入了大量高精度彩色图版,全面展现相关考古成果和精品文物,吸引着更多的普通读者阅读,引领大众对于明代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等相关领域的了解。

总之,本书稿是为作者近年来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收获, 16世纪以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是全球大航海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脱出传统的大明王朝为中心,而是选择在全球视角下,研究中国沿海和境外丝绸之路的考古遗迹,既有*手的考古发现,也有历史、文献和艺术史的深入分析。书中还插入了作者拍摄或博物馆授权的众多珍贵图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趣。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出版,不仅将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作出积极贡献,也可以推动广大读者对于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的了解,同时对当今我们的对外关系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本书借用曹操《观沧海》为书名,探讨大航海时代西方天主教、中东穆斯林和明王朝的冲突与交流。例如:葡萄牙人首航中国的登陆地——屯门岛于今何处?16世纪全球贸易的中心——双屿(Liampo)究竟在什么地方?景德镇外销瓷通过什么途径运往欧洲,并对16-17世纪欧洲文明产生过什么影响?当然,本书并非仅限于考古学,而是以考古学为依据,在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全面探讨大航海时代。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