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皇宫里怎么过七夕节?


大唐盛世,皇宫里怎么过七夕节?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在位期间开创开元盛世,但也引来安史之乱

每年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在古代是一个女性"乞巧"为主的节日,主要活动是女子们在这天的月下比赛穿针引线,集体狂欢。它起源于西周时期,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节日风俗虽然不断演变,但无不倾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唐盛世,国泰民安,七夕节活动风靡从民间到宫廷的各个阶层。下面,我们就看看开元盛世时期皇宫里过七夕节的景象。

嫔妃们的"乞巧楼狂欢夜"

大唐盛世,皇宫里怎么过七夕节?

颐和园长廊彩绘:牛郎会

唐代诗人崔颢《七夕》诗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个"家家",自然也包括了皇帝家——皇宫内院。唐代皇家重视七夕节,是有传统的。如唐高宗李治在一次七夕欢宴之后,留下过这样的诗句:"羽盖飞天汉,凤驾越层峦。俱叹三秋阻,共叙一宵欢。"

到了李治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大唐盛世达到顶峰,国家安定,社会繁荣,李隆基风流自赏,广纳后宫,把宫廷版的七夕节推向巅峰。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写道:"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穿针夜,即七夕之夜,因这一夜女性们要向织女神穿针乞巧得名;敕赐,是说皇帝下令建一座"乞巧楼";诸亲,是指皇帝的嫔妃们,普通宫女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

"乞巧楼"是什么样子的呢?五代王仁裕在他的《开元天宝遗事》中为我们留下了记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唐代一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30.7厘米。可见,乞巧楼是一座高达30多米的楼殿,上面铺挂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楼殿上面陈列着时令的瓜果、烤肉和酒水,用来祭祀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位仙人。

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唐玄宗的嫔妃们站在乞巧楼上,"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九孔针是一种有九个针鼻的针,是七夕夜妇女乞巧的专用针;五色线是染成五种颜色的丝线。在七夕之夜的月光之下,唐玄宗的嫔妃们手执五色斑斓的丝线,对着月光穿入九孔针中,谁能快速完成这项"挑战",就会被认为是"得巧"的征兆。是不是会因此得到皇帝的宠幸呢?这就不好说了。

这样豪华的月下游艺竞赛,当然不会是悄无声息的进行的。当嫔妃们竞相在乞巧楼上穿针引线的时候,皇宫内"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宫廷乐队演奏着曲调清越音乐,为嫔妃们的竞赛活动"伴奏"。同时,宫内还摆着酒宴,供大家分享,这样的活动会通宵达旦举行,皇家将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宫女们的"喜蛛应巧大赛"

大唐盛世,皇宫里怎么过七夕节?

当嫔妃们在乞巧楼上狂欢的时候,平时伺候她们的宫女们也没闲着。作为女性,宫女们也是要参加七夕乞巧活动的。不过,由于身份低微,她们没有资格参加乞巧楼的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可见,宫女们在皇宫的庭院里举办乞巧大赛。她们同样准备了各种瓜果祭品,祭祀牵牛星和织女星,希望这两位仙人赐"恩"给自己。

不过,宫女们的玩法和嫔妃们有所不同。她们的玩法叫做"喜蛛应巧"——用蜘蛛结网来进行竞赛。《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女们"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可见,唐朝的女孩子们,大概是不怕蜘蛛的,她们早早的把蜘蛛捉来,放在小盒子里,让它们在盒子中结网。谁的蜘蛛结网密,说明谁乞来的"巧"就多;反之,乞来的"巧"就少。

"喜蛛应巧"的七夕乞巧方式,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七夕之夜人们"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又叫"喜蛛""长脚",是一种红色的小蜘蛛。古代有"此虫来着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蜘蛛集而百事喜"的说法,因此把蜘蛛看作吉祥物。另外,蜘蛛结网和织女织布,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就有了喜蛛应巧的玩法。

七夕狂欢夜,皇帝去哪儿了?

大唐盛世,皇宫里怎么过七夕节?

七夕之夜,嫔妃们和宫女们都在快乐地过节,那么唐玄宗去哪儿了呢?《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华清宫,位于长安城外的骊山北麓,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唐玄宗执政时期,由于国力强盛,在这里大兴土木,建成一片豪华壮观的宫殿群。七夕节前后,唐玄宗就带着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来这里避暑、游玩,顺便和这里的宫女共度一下佳节。

天宝十年(751)的七夕节,唐玄宗和杨玉环照例到了这里。不过,当宫女们彻夜狂欢的时候,皇帝和贵妃却消失在换了的人群中。他们干什么去了?且听下篇《史上最不靠谱的七夕表白,出自一位皇帝之口》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