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深圳”、“雲祭掃”寄哀思 清明掀綠色文明新風尚

“i深圳”、“雲祭掃”寄哀思 清明掀綠色文明新風尚

專題

疫情無情人有情,身雖未至情已至。受疫情影響,清明節期間深圳市各大墓園、骨灰堂等殯葬服務機構暫停現場祭掃。為滿足群眾祭掃需求,時值清明正日,深圳市殯管所工作人員在深圳市吉田墓園西宮廣場舉行簡約祭祀活動,謹以鮮花時果之儀,向抗疫期間全國因公殉職者和深圳建市以來的革命烈士、因公殉職者、器官捐獻者、眼角膜捐獻者、踐行綠色殯葬的骨灰海葬者樹葬者,以及在吉田墓園和追思苑其他安息者致祭。今年清明,通過“i深圳”和“雲祭掃”,不少市民通過網絡致祭追思,實現了綠色祭掃、低碳環保,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i深圳”、“雲祭掃”致祭追思,不變的是緬懷和思念

“在這個特殊的時節,我們略備禮品,莊重地祭祀各位先人,既表達我們的敬意,也代表各位先人的親友表達哀思……”在莊嚴肅穆的音樂伴奏聲中,禮儀人員現場宣讀祭文,並完成默哀、鞠躬、獻花、系黃絲帶祈願等儀式,代因疫情而不能來現場祭掃的廣大親友傳遞了對先人的追思之情。

為鞏固拓展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形勢,深圳倡導市民進行網上祭祀、居家追思等文明方式緬懷先人。3月30日,深圳開通了網上祭奠通道,市民可以通過下載“i深圳”APP選擇“清明網上祭奠”網上緬懷先人,也可通過“粵省事”小程序,點擊首頁“雲祭掃”一鍵進入。

“你走得太急,我都沒能好好跟你道別,我真的好想你,想再嚐嚐你做的飯……我會照顧好家人的,你一定要放心。”王麗(化名)在今年清明通過“i深圳”和“雲祭掃”,第一次嘗試網上祭奠。簡潔的操作方式,讓她感到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哀思,也是更為環保和安全的致祭方式。

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祭祀引起的森林火災就約佔全年森林火災總量的40%。大力倡導文明現代、簡約環保的祭掃新風,傳承弘揚清明文化的同時,降低了實地祭掃人數及祭掃活動聚集感染風險。相較於放鞭炮、燒紙錢等傳統的祭掃方式,“i深圳”、“雲祭掃”實現了“零排放、零汙染”。

家庭祭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過去,在重要祭祀節日,許多家庭都會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祀先人。相較於前往墓園祭掃,“i深圳”、“雲祭掃”讓人們免受舟車勞頓的同時,還能在靜謐的氛圍中寄託哀思。

此次推出的“i深圳”、“雲祭掃”,使用者進入祭掃空間,不僅可以編輯先人生平、獻禮以及親友追思留言,同時還可以分享頁面,與其他親人朋友,共同緬懷先人。這個清明,不少市民選擇將家庭祭祀和“i深圳”、“雲祭掃”相結合,改變的是祭掃方式,不變的是對先人的緬懷和思念。

世間沒有永恆,但愛與思念例外。網絡祭掃空間支持分享功能,點擊祭掃空間右上角小程序分享按鈕,可與其他親人朋友,共同緬懷先人。深圳市民政局提醒各位市民,“i深圳”、“雲祭掃”也能寄哀思,保證自己和家人健康,才是對先人最大的告慰。此外,市民政局將在流程設計、緬懷氛圍上進一步完善服務,讓網絡祭掃更具“人情味”,增加網絡祭掃在市民群眾中的普遍接受度,讓新興綠色祭掃之風得以固化、延續。

共計免除喪葬服務費1.63億,生態葬參與度日趨提升

2012年6月15日,深圳出臺《免除喪葬基本服務費用實施辦法》,免除包紮袋、遺體消毒、遺體接運(普通殯葬專用車)、存放(3天以內)、告別(小型告別廳)、火化(普通火化爐)、骨灰寄存(10年以內)、生態葬(海葬、樹葬)等金額,政府為市民共減免1.63億元。

隨著生態葬理念不斷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傳統的殯葬方式會佔據大量的土地資源。選擇讓人生的“最後一站”生態環保地走向永恆成為新的風尚,生態葬自此走向改革的舞臺,其中海葬的參與度自去年來實現大幅提升。自1998年起至2019年11月底,深圳累計共37480具骨灰撒進大海。

對於市民關心的市殯儀館改擴建項目,預計將於2022年完成。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其中1號樓業務廳,2號樓殯儀市場已經投入使用,3號樓綜合辦公樓即將投入使用。二期工程的4至10號悼念廳,已完成一半。改擴建三期、四期、五期也將高標準提升設計方案,順應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求,賦予市民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統籌:張馨怡 文、圖:張馨怡

製版:柴華 王娟娟 劉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