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布衣之怒,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一、

宽永庚午七年五月十三日,晴。清晨伊始,空气中就散发炙热的气息。上午十时,牟之助先生送来了白川新鲜的鳟鱼,特此献给老中井大坎守大人。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事可供记载。井伊家在神桥上的大宅,庄严平静如常。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井伊家书


但是,到了正午时分,元芸州广岛福岛家的浪人,来到井伊家的门前,要求借用内宅的殉道场,切腹自尽。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威严与渺小


我叫津云半四郎,津是大津的津,云的天边的一片云。.

“元和五年,我家主人家道中落,福岛家一万二千名武士被迫散落四地。我来到了江户,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等待着有主人再雇佣我。但在这太平盛世,谁还会急需一名武士呢?这世道已经不需要我了,我的希望也粉碎了。”

.“郁郁不得志的苟活,在贫穷中无声的死去。那样的情况,对我是不可接受的。与其生而消磨,不如以武士的方式,体面的死去。这就是我来的目的。请转告你家主人”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殉道场


被誉为“日本战后电影史上杰出巨匠”的小林正树的代表作《切腹》,就在这遥远的如同地底传来的叙述语调中开场了。

舒缓、冷静,安宁,就像影片中决然赴死的男主角津云半四郎。

这是一个赴死的故事、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这是一个寻求卑微正义和尊严的故事。

这是一个平民绝望之怒的故事,这是一个瓦解虚有其表武士道精神的故事,是幕府残阳下,武士阶层最后的挽歌。

这是一个落魄的武士,用一生的经历和生命换来的感悟,就像电影中说的:

这不是普通的遗嘱,这是一个即将去往永恒世界的人,留给你们最后的箴言。你们必将从中受益!”

二、

作为静态美学大师的小林正树导演,在本片中将他一贯追求的“仪式感”和“艺术性”发挥到极致,整部影片像“一件精致易碎的艺术品”。

构图素净、整洁、对称的一丝不苟,就像影片中井伊家所标榜的武士道精神一样:纯洁而高贵。

而寂静的迥然、平静的呼吸声、隐隐约约弦弦掩抑的丝竹声;在沉闷的空气中偶尔的一声“啪",合上的折扇声如惊堂木一样提醒观众,殉道仪式庄重而严肃,虽然繁冗,但你不能感到无聊。

然而这份唯美精致,只不过是影片现实批判基调的反衬;其承载的纯洁高贵的武士道精神的背后,只不过是虚有其表的装饰。

仲代达矢饰演的落魄老浪人,无望赴死的决心是真的。但在赴死的背后,还有更加深沉的目标:

以生命、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传统做为砝码,去实现他最后的心愿:寻找卑微的尊严和正义、辨明勇敢和忠诚的实质。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一道门,两种境遇

三、

老浪人津云半四郎在切腹之前,讲了一个故事。关于自己、关于家人、关于关于时代变迁下武士的命运:

1、津云半四郎的故事:卑微的尊严和孤独的正义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沧桑破碎

仲代达矢饰演的津云半四郎,沉默、隐忍,眼神沧桑破碎,深不见底,如同一座风化的雕塑。杂乱的头发、未修的胡须,就如同他自述的:

“不需要新长袍。我现在这身破旧的衣服,最适合一个又穷又老的浪人,前往另一个世界。”

形容破旧并不可耻,生活落魄并不可耻。---只要一个人有平静赴死的勇气和诺不轻许的品质。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流动的镜头

津云半四郎自杀的背景是:

幕府削藩以后,无数武士沦为失业的浪人。一些武士不堪忍受贫困和尊严的折磨,会到各地名门的庭前,请求体面的自杀。影片中井伊家来的第一个人,是真诚切腹殉道者。出于对它高贵精神的敬重,井伊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而是收留他成为家臣。

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后面越来越多的浪人开始到来,但他们的目的却并不单纯。就像饿犬嗅到了饭团,蚂蚁找到了糖山。井伊家俨然成为无赖们以切腹为名,进行钱财勒索的乐园。

面对井伊家的质疑,老人并没有着急的辩护和被侮辱后强烈的反应,他始终是平静的、体面的:

我的切腹是真的。我来的时候是下定决心的。

我的剑不是竹子做的。

新长袍是不必的。

我现在这身破旧的衣服,最适合一个又穷又老的浪人,前往另一个世界。

因为实质行动的力量胜过一切。

公元1645年,钱谦益自杀殉国。大张旗鼓,对外声明,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作诗饮酒,凭吊屈原。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最后凝视着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说:“水太凉了”。然后率众降清。

死,对于一个心如磐石的人来说,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讲。就像一个人的心里话,不必写出来放在网上,进行表演一样。

当一个人坚定了必死的信念,任何事物都夺取不了他的尊严。因为,这是一个人舍弃一切换来的。

当一个决定舍弃他的生命的时候,他便舍弃了一切。就像津云半四郎生前对武士的名声看的太重,把那些虚有其表的东西握的太紧,无法舍弃,导致他忽略了更多:

1)他为武士阶层落到窘迫的生活境地感到羞耻;

2)他眼睁睁的看着女儿、孙子的相继病死无能为力,却从来没有想过卖掉象征身份的武士刀--那些虚徒粉饰的东西把他困的太紧了;

3)所以他完全不理解自己女婿千千岩求女的伟大:一个武士,为了妻子和家庭,可以卖掉自己图腾--武士刀;也可以不顾武士的尊严的去大户人家行骗,耻辱的被杀死。

失去一切,才明白了一切。所以他才有了以死殉道的决心。只是这个道不是武士道。而是追求那一点点的最卑微的正义:

(千千岩求女)一个武士,以切腹为威胁进行行骗是可耻的。可是,最出色的武士也是人。一个人不顾尊严,去行骗,一定有他不得已的理由。处死前,难道你们连多问一句也麻烦吗?

问女婿讨回一点点的名誉,这是他最后的心愿。

这是我在另一个世界和他们相逢,带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了。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高台之上,如同审判台;


然而就像高台之上那无法逾越的存在一样,道歉是不可能的,认错也是不可能的。他最微小的愿望也成空了。最后终于引发的大战、毁灭。

看电影的时候我想,如果井伊家表现出一点点的同理心,津云半四郎会不会从容赴死,还会不会有后面揭穿井伊家武士虚假面孔的举动,而引发生死大战?

但偶尔中藏着必然,津云半四郎在来之前就已经提前割下井伊武士的发髻。想必他也对一切都看透了吧。

对于处死一个生命,都不愿意多问一句的井伊家来说:一句道歉未免太重,而流浪武士的生命太轻。

2、 千千岩求女的故事:徒有其表的粉饰,还是家庭的责任?

11年前,千千岩求女也是英俊少年,春天樱花飘落的时候,他会在庭院的小屋里,练字、画画。

津云半四郎的女儿美保, 就陪在她身边。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樱花与少年


千千岩求女的故事,由3部分组成:

1、从井伊家口中道出的表象;

2、从津云半四郎口中的道出的内情;

3、双方共同展现出的结局;

在井伊家的口中,千千岩求女是一个无赖,以殉道为名的勒索者。

1)一个心坚如铁,决心以死殉道、捍卫尊严的武士,怎么会在“也许可以给你一份工作”的试探下喜形于色?

2)一个言出必行的武士、带着求死的决心而来,面对井伊家允许他即可切腹的决议,又怎么会出尔反尔,磕头请求宽限几天?

3)一个把荣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武士,怎么可以为了几个铜钱就变卖自己的佩刀,而后在刀鞘里装入竹剑,掩人耳目招摇撞骗?乃至于上门敲诈,以自杀为名义进行勒索?

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流氓,这是对武士道精神极大的不敬和侮辱。所以井伊家的决定是,求仁得仁,命令他即刻切腹,以儆效尤---就用他自己佩戴的竹剑。

他们不允许他反悔,即使他磕头求饶。

井伊家的武士们要用刀和矛,帮助他坚持决心,捍卫真正的武士道精神。

.真正的武士精神,就是切腹时要恪守最标准的仪式。必须用古老的十字剖法,取出心脏,介错手才会砍下他的头。而不是形同虚设,流于表面----甚至像近年来不可宽恕的做法:殉道者用一把扇子,在腹部比划一下,介错手就完成了仪式。.

井伊家的第一高手,神道无念一流大师彦九郎,要求千千岩求女必须这么做。并且亲自做他的介错人。.

他们不允许他宽限两日的请求。即使已经发现,他的武士刀已经换成了竹子做的赝品。

这是井伊家口中的千千岩求女,一个武士道的背叛者,毫无尊严的流氓。而在津云半四郎的口中,千千岩求女的另一面渐渐浮出,让人有了更多的同情理由:虽然一个武士报着求财的目的去践行自尽,是不可饶恕的。---但他同时是一个丈夫、父亲。

1)一个破落的武士,过得比贫民更为窘迫;作为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没有人愿意雇佣他们;

2)家里所有的值钱的东西都已经当掉,甚至于他的佩刀;

3)妻子拖着病体靠糊纸扇维持生计,最后到咳血不起;

4)1岁的孩子高烧不退,因为请不起大夫,只能靠井水降温;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英雄末路

这就千千岩求女切腹前的状况。正如电影中说的,就算最出色的武士,首先他是一个人。人需要责任和担当。所以在家庭遇到危难的时候,他抛弃尊严和廉耻站了出来。他安顿好一切说,他有办法借到钱,他将在黄昏的时候回来。

然而侥幸并没有眷顾他。也许是因为年轻,面对井伊家“雇佣”的试探时,他的脸上显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于是悲剧接踵而至,被逼切腹→求饶不准→竹剑败露→被逼用竹剑切腹。

千千岩求女自尽的一段拍的非常惨烈---就像他求饶时所说,请给我宽限两日,两日后我一定回来,完成切腹的承诺。因为切腹自尽,用竹剑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如果井伊家族真的宽限他两日,他会回来吗?我想是的,一个为了妻子女儿铤而走险的男人,和真正的敲诈勒索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就如津云半四郎反思时说的:

无论如何,用自杀来索取帮助是不可原谅的。但家庭遇到危机的时候,千千岩求女这样的人,抛弃尊严站了出来,我很自豪。而我从来没有想过做点什么,我和我的剑从不分离,我和这些无用的东西,捆绑的太深了……

当一个男人为了责任放弃一切的时候,他就是可以原谅的。即使这种东西是廉耻。

3、井伊家族武士的故事:审判者,与被审判者

井伊家族武士,在影片中以两种面目出现;前期是以最高标准审批千千岩求女的道德审批者,后期是色厉内荏徒有其表的被审批者。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井伊武士


审判者:

如果说千千岩求女的侥幸心理是他死亡的导火索的话,那么井伊家的众位武士就是这场惨剧的催化剂。因为面对千千岩求女事件,他们一直就是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来处理:

1)第一反应:怀疑这又是一个勒索者,杀一儆百,永绝后患;

2)试探:看出破绽后,并不点破,暗地里设计、诱杀;

3)愤怒:在千千岩求女更衣时,发现佩剑换竹剑。杀机更重,因为这是武士道尊严的侮辱!

4)处决:求仁得仁,无可后退。即使是用竹剑,也要求千千岩求女完成最严格的仪式。

实际上千千岩并没有完成切腹:

他拔出了短刀,是竹子做的短刀。

他用尽力气,朝腹部刺去,但刺不透。

他拔出了长刀,长刀也是竹子做的。他使劲的连刺,腹部渗出了血。但刺不进去。

他只能发疯似的用竹刀刺自己的肚子,哀求井伊家武士尽快帮自己完成介错。最后哀嚎半个时辰后,咬舌自尽。

除非你完成仪式,否则我不会进行介错!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介错人

这不是维护正道,这是借正义之名进行的虐杀!虐杀完成之后,他们还要将尸体抬到死者的家里,当着他家人的面,将渗血的竹刀扔在死者的身上,鄙夷道:一个真正的武士是不会卖掉自己的剑的,他会用铁剑完成切腹,而不是咬舌自尽。

这是电影前半段的武士们,善谋、骁勇,以自身的勇武和忠诚而自傲,以武士道精神捍卫者的身份去审判一个浪人、敲诈犯。但就像津云半四郎所说的:

剑客没有经过战场的测试,就像在陆地上游泳。

井伊家引以为傲并作为标尺去审判别人的武士精神,到底有几分成色?是否足金足赤到了,可以虽然处置一个人的生命的地步?答案是否定的。

被审判者:

取去一个人首级不易,但取掉它头上的发髻更难。

对于井伊家武士的审判,是由津云半四郎完成的。在赴死前的三天,他找到杀死女婿的三个首犯,一个一个与他们决斗。这是整个影片中津云半四郎最神采的部分:

他埋伏在巷子里,像一个影子,像一个猎人,引而不发,一击得手;

他在佛像前,如怒目金刚,刀刀紧逼,威势逼人;

他穿过坟岗,碑林如剑,天上浮云涌动,如雕塑一般沉稳。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碑林如剑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雕塑与流云


最后,他击败了所有的祸首,割去了他们武士身份更重要的象征-发髻。然后他来到了井伊大院,要求切腹,一个一个点名,要求这三位最出色的武士出场,做自己的介错人。

正如他预料的那样,这三个武士道的捍卫者,勇武者,纷纷以各种理由请假,躲了起来。面对井伊家长老的恼羞成怒,他哈哈大笑,从怀里抛出了三个发髻:

井伊家的勇武传统,也只不过是虚有其表的装饰罢了。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至此,影片完成所有的叙事:一个落魄老武士在生命尽头的感悟和救赎,一个年轻武士面对个人尊严和亲人生死的选择,以及一群武士道捍卫者,从高贵的审判者和卑劣的被审判者的反转。

四 、

影片的最后,所有的事情“高尚的和伟大的、忠诚的和虚伪的”全部明晰后,津云半四郎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为自己的女婿挽回一点点名誉后,切腹自尽。武士道虚假面孔被戳穿的井伊家,不能认错只能掩盖,决定是:杀死他。

津云半四郎对这种腐朽的制度进行了最后的抗争,大战武士团,杀八人,伤数十人,最后杀到内室,摔碎了井伊家族精神的象征--武士铠甲。

最后井伊家族不得已,调用出对武士道精神最大的讽刺--火枪队。

于是枪响了,勇士死了,故事结束了,一个时代瓦解了。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时代最后的挽歌

《切腹》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在一片非常有仪式感的氛围中,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对武士道精神标榜的“勇敢" “尊严”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以”切腹“这种极端痛苦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不勇敢,经历残酷生活的摧残,仍然不变的责任感才是勇敢;

丢掉了“那些无用的东西”并不没有失去尊严,为了家庭和亲人,敢于舍弃徒有其表的装饰,才是真正的自尊者;

卫道者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标准;只是维持了勇武的表面,却失去了勇武的实质;

没人可以用个体的标尺,去剥夺他人的生命---即使这生命属于最卑微的个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