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清明节,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提到,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同时也是中华儿女缅怀逝去的亲人的传统节日。

在这对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的节日里,

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了解节日内涵呢?




与孩子讲述什么是清明节


由于孩子年龄尚小,理解能力也不强,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用晦涩难懂的词语跟宝宝介绍,要解释得通俗易懂才能让孩子接受。


你可以告诉孩子,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民伯伯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而清明就是24个节气之一。在这24个节气中,每个节气的气温、降雨等各方面都区别的。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其实,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在部分地方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的风俗。



祭祀活动是一种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不过在这特殊期间,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文明祭祀。


家长们可以选择敬献鲜花、踏青遥祭、网上祭奠等;通过建立亲属微信群、微视频召开家庭追思会,书写寄语、制作思念卡、读祭文等绿色低碳方式寄托哀思,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清明节,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当然,孩子还小,认知水平很有限。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跟他说什么都没用。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


与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那么,爸爸妈妈也不要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适当地跟孩子聊聊。


死亡和出生一样,与树叶的生长凋零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清明节,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


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

而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话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


我们总是会死的,但爱,生生不息。



和孩子一起玩玩传统游戏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

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哦。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呢。

清明节,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带孩子一起种花养草


清明正是春耕的好时节,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如果家长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和昆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

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清明节,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