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故事:肖邦—乔治桑恋史及其创作

柔弱的肖邦碰上男人婆乔治桑!这是一段什么样的恋情?就让音周刊十九世纪特派记者胡耿铭来为大家报导吧。

音乐故事:肖邦—乔治桑恋史及其创作

▲位于Zelazowa Wola的肖邦出生地,现今已成为提供钢琴演奏之小型音乐厅。

音乐故事:肖邦—乔治桑恋史及其创作

▲乔治桑(George Sand)画像。



伤痛而奏《雨滴前奏曲》


1838年12月的某日,著名女作家乔治桑(George Sand,1804-1876)带着儿子去买日用品,留下男朋友肖邦(FredericChopin,1810-1849)看家。出门时天候尚佳,没想到刚买完所需用品时,暴雨却倾盆落下,马车夫因积水难行,竟在半途中将这对母子搁下,要他们自行想办法回家,乔治桑与儿子以赤脚拔山涉水,直到夜晚才抵达家门。


岂料一回到家,乔治桑就被肖邦吓到了。因为当时肖邦正一边留着眼泪,一边弹奏着未曾听过的动听乐曲,脸上尽是绝望的神情。一看到母子二人平安归来,肖邦不禁大喊:「啊!我还以为你们死掉了呢!」乔治桑告诉肖邦他们归途中的惊险,肖邦也向乔治桑透露在漫长等待中,梦到他们母子发生意外,于是自己在梦中弹琴使自己沉静下来,但没想到却又陷入梦中梦,梦见自己溺死在湖上,有冰冷的水滴规律地滴落在他的胸膛。


当然,肖邦梦中的水滴,应是听到屋檐落下的雨滴声所产生之幻觉。而那晚他所弹奏之乐曲,即是他的24首前奏曲集(op.28)中之第15曲,遂得到《雨滴前奏曲》的昵称。

音乐故事:肖邦—乔治桑恋史及其创作

▲1829年,肖邦于华沙近郊,Anton Radzwill王子家中演奏一景。

音乐故事:肖邦—乔治桑恋史及其创作

▲柏辽兹写给肖邦之便条。

音乐故事:肖邦—乔治桑恋史及其创作

▲肖邦与乔治桑。(Eugene Delacroix绘)



男人婆乔治桑主动追求


《雨滴前奏曲》只是肖邦受乔治桑影响下所写作之众多作品中的其中一首,究竟她是何方神圣,可以带给肖邦无限的灵感呢?


乔治桑出生于巴黎,任职军官的父亲在她4岁时不慎坠马而死,幼年的乔治桑在居住于诺昂(Nohant)的祖母身边成长,18岁时与杜德万男爵结婚,婚后育有儿子莫里斯(Maurice,生于1823年)和女儿索朗(Solange,生于1828年)。1835年,乔治桑和丈夫离婚,并取得了一双儿女的监护权,并迁居巴黎,开始写起小说。


乔治桑并不算美女,然而浓眉大眼、长发披肩,加上豪爽性格,也另有一番魅力。在巴黎生活期间,乔治桑时常乔装成男性出入各种公开场合,尤其是出席一些禁止女性参加的集会,这在19世纪的法国是一种惊世骇俗的举动,尤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许,因此成为巴黎社交界备受争议的作家。尽管如此,特立独行的乔治桑仍结交不少当时活耀于巴黎艺文界的名人,钢琴家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就是其中之一,乔治桑迷上了风度翩翩且才华洋溢的李斯特,无奈当时的李斯特身边已有女友达古伯爵夫人(Countess Maried’Agoult)。达古伯爵夫人可不是简单人物,她早就看出乔治桑图谋李斯特,因此怂恿男朋友介绍肖邦给乔治桑。


1836年12月初,肖邦在李斯特介绍下认识了乔治桑,初次见面,肖邦就问旁边的人说:**「这家伙真的是女人吗?」**过了几天,李斯特在家里办了一场音乐轰趴,特别邀请肖邦跟他一起表演钢琴四手联弹,肖邦与李斯特皆容貌俊雅、风度翩翩,由于他们四手联弹的声音与画面太过美妙,迷倒了乔治桑,她心里想着:「既然李斯特名草有主,那肖邦也很赞!」而达古伯爵夫人的计谋也成功了。


当晚,乔治桑立刻展开追求,肖邦难以招架,渴望爱情的心逐渐被掳获,他在日记里写着:「我见过她三次。在我演奏时,她的眼睛深情地看着我。我演奏一首有点阴郁的曲子……,而她忧郁而奇怪的眼睛老是盯着我,这双眼睛在说什么呢?她倚在钢琴旁,灼热的眼光使我全身发烫……,我们被鲜花围绕,我的心被征服了!我又见过她两次,从此……,她爱上了我……」

音乐故事:肖邦—乔治桑恋史及其创作

▲肖邦签名。

音乐故事:肖邦—乔治桑恋史及其创作

▲肖邦画像,1833年。



移居马约卡岛时期


乔治桑与肖邦认识几个月后,他们就同居了,当时肖邦27岁,乔治桑33岁。1838年10月,肖邦的肺结核病似乎又要复发,乔治桑认为西班牙的马约卡岛(Mallorca)天气较暖和,适合养病,于是,同年11月,乔治桑带着自己的二个孩子莫里斯、索朗,以及褓姆阿梅莉亚,连同肖邦一共5人从巴塞罗那搭船,翌日清晨抵达了马约卡首府巴尔马,肖邦是如此形容当地景色:「像土耳其一样蔚蓝的晴空,琉璃般透明的海洋,绿宝石似的重峦叠翠,天国一样的清新空气。」


事实上,他们在马约卡岛上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当地找不到像样的房子,而当地居民看到一个男人婆带着两个小孩,再加上一名病奄奄的柔弱男子,都觉得很厌恶,最后他们被迫安身于瓦德摩莎村(Valldemosa)的一座简陋修道院,居室没有壁炉,屋里非常冰冷潮湿。当雨季开始时,肖邦的咳嗽加重了,岛上的三位医生来看他,肖邦自己颇幽默的说:「第一个医生说,我死了;第二个医生说,我快死了;第三个医生说,我必死无疑。」


由于住处连一些像样的日用品都没有,若要采购又要到12公里外的巴尔马,乔治桑出入常需长途跋涉,遇上暴风雨时更几乎寸步难行,前文提到的〈雨滴前奏曲〉便是在这个时期谱写出来的。然而,在修道院住了一段时日,肖邦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变的更加严重,他们等不到春天降临,便于隔年2月打道回府,前后算来,肖邦和乔治桑在马约卡岛总共待了98天。尽管住的并不舒适,肖邦仍于此处创作了24首《前奏曲集》(op.28)的部份、F大调叙事曲(op.38)、升c小调诙谐曲(op.39)、2首波兰舞曲(op.40)等。


本文节录自《MUZIK古典乐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