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等人为什么要重修一部《新唐书》?真实目的难以启齿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前清一位柯姓翰林曾经编著过一部《新元史》,当时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还曾经下令将其归为正史,与历代前朝旧史以及《清史稿》合称为“二十六史”。不过后代的研究者多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新元史》止于昙花一现。《新元史》不被后世归入正史之列,主要是因为它自身的缺陷,而并不是因为正史中已经有了一部《元史》的缘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历史上一个朝代存在两部正史的例子不是没有过,唐朝就是如此——

欧阳修等人为什么要重修一部《新唐书》?真实目的难以启齿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过程中有一个传统,就是由新建立的朝代为上一个朝代编修正史。比如清朝为明朝修《明史》,明朝为元朝修《元史》,元朝为宋朝修《宋史》,诸如此类。按照这个传统,唐朝灭亡后,由后续的五代为其修史,无可厚非。 但是北宋仁宗时期,经过皇帝与一干大臣的研究讨论后一致认为,五代人修的唐史,“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于是决定重新编修一部唐史。

问题是,北宋从仁宗皇帝到欧阳修、宋祁等一众君臣抱着斩钉截铁、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决绝之心要重修唐史,真的是因为《旧唐书》不堪一读么? 《旧唐书》真的不堪一读?

五代十国时期确实是处于国家分裂、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不利于稳定、客观、全面的编修历史。但是北宋又如何呢?北宋王朝从建立到仁宗时期,虽然其内部朝政已经安稳、经济日益繁荣,但不也只是孤守中原、江南么?契丹雄踞北方、党项活跃于陇西、西南还有大理诸国,比之五代,何来客观、全面?

《旧唐书》史料残缺、事实零落、详略失中、多谶纬荒唐之言,《新唐书》又如何呢?《新唐书》确实简略有致,但所依史料呢?也不过是丰富了一些前人笔记、小说、碑志、家谱、野史罢了!!况且年代距离前朝更较五代久远,可信度其实比之更不足!如此了了地罗织,怎么好意思置喙《旧唐书》失实呢?

欧阳修等人为什么要重修一部《新唐书》?真实目的难以启齿


欧阳修还曾主持编修过《新五代史》,后来《新五代史》成功挤掉了北宋初期编修的五代史而位列正史之列。欧阳修、宋祁等编修《新唐书》是不是有取代《旧唐书》的目的?

可惜后世并不买账,新旧唐书得以并列传世,估计也出乎这些大文豪的意料吧?

《旧唐书》虽有各种缺点,但不失正史之貌,欧阳修等人不会不察。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重修一部唐史?其不可言说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欧阳修等人为什么要重修一部《新唐书》?真实目的难以启齿


私下以为,欧阳修等人执意重修唐史,隐藏的最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要为宋朝争取王朝更迭的正统地位!! 因为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难以继承前朝的衣钵,不足以作为朝代更迭的正统顺位。可是北宋立国后,偏偏自己也不争气,想要军事统一全国纯属痴心妄想。但是如果后世因此而将宋朝与五代相提并论,又着实心有不甘,不得已,只能剑走偏锋,从修史上做些文章了。按照新建王朝为前代王朝修史的惯例,如果宋人重修一部唐史,并且能成功地将五代人修的唐史替换掉,那不就从侧面证明了宋朝的正统地位了吗? 从结果上看,《新唐书》虽然没有取代《旧唐书》,但好歹自己也挤进了正史之列,而且最终为宋朝争得了正统地位,一番心思没有白费!

编修《新唐书》还有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目的——为了加强中央皇权、强化忠君爱国思想。这个目的,从其对隋末唐初的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可见一斑。

欧阳修等人为什么要重修一部《新唐书》?真实目的难以启齿


或许欧阳修、宋祁等人编修《新唐书》,还有一点个人立功、立言、立德的私心吧?!北宋朝重文轻武、军备不彰,武将但有尽忠御敌之责,文官断无一统江山之念。风流士大夫皆以当世名士自居,以物贸繁华之市井为天,自娱自乐,在官爵、文采的加持下,日久年长,难免不生司马迁、董仲舒再世之念。一时兴起,挥斥方遒、纵横捭阖于笔墨之间,岂不潇洒、痛快?

相比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实在迂执——

相比之下,临死之前将自己所做文稿的十之七八都付之一炬的杜牧简直是荒谬、痴傻之极——


欧阳修等人为什么要重修一部《新唐书》?真实目的难以启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