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糧倉,“火龍燒倉”背後糧食的貓膩

01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手上有糧,心裡不慌”。

糧食生產和國糧儲備歷來為民生根本,一國之“第一緊要大事”,甚至能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命運發展、生死存亡,不分內外,無論古今——向來如此。

現代金融體系再發達,也不能餓著肚子靠搞股票投資資本運作沒事兒乾嚥唾沫數錢玩;房地產炒的價格再高,也不能天天抱著房子啃磚頭;

網絡電商即使將來升級到8個G,9個G,再方便快捷,沒有農民種糧食,也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鏡中的花,水中的月。

畢竟生而為人,自打出生那天起,就需要吃才能生存下去,後來發展到無非是吃多吃少,吃得好與壞的區別而已,至於“名”與“利”,終歸是吃飽之後的遊戲。

這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是建立在社會豐衣足食、衣食無憂的基礎上的,沒有任何折扣和討價還價的餘地。

天下糧倉,“火龍燒倉”背後糧食的貓膩


02

十八年前,有一部突破尺度的古裝歷史國劇,全程圍繞糧食全面失控的主題,困繞著新登基的皇帝乾隆,提出了三個在當時情況下匪夷所思的問題:

朝廷撥下的賑糧都去哪了(物),倉庫收運的糧食都去哪了(財),能給朝廷發糧的人都去哪了(人)?

一路歷盡百折千回查下來,從而得出了大清國的糧食生產問題,一方面是由於天災,更多的則是人禍的結論。

這部電視劇就是由吳子牛導演的《天下糧倉》。

天下糧倉,“火龍燒倉”背後糧食的貓膩


03

作為中國第五代具有鮮明個性的導演,吳子牛擅長在鋪設的大陣仗、大寫意中,去挖掘各個階層深處的人性。

劇中講述了“火龍燒倉”、“陰兵借糧”、“耕牛哭田”等曠世奇案。

其中25歲的乾隆,由當年年僅24歲後來被稱為“大豬蹄子”的帥哥聶遠飾演。

篇幅所限,現僅就其中的“火龍燒倉”一案,作一簡單闡述,以供後來者從中體會和借鑑。

天下糧倉,“火龍燒倉”背後糧食的貓膩


04

乾隆元年,即公元1735年,天下大旱,流民四起。

刑部尚書(銜從一品)劉統勳,倉場侍郎米汝成(銜從正二品),受命統領全國查案賑災之職,速速清查庫存,之後向饑民放賑,興辦粥廠。

劇中人物米汝成在查糧過程中,歷盡千迴路轉,使出各種“陰謀”“陽謀”,發現了在糧食運輸、儲藏裡各種神奇的貓膩。

其中主要有三點:

一、渾水摸魚,暗度陳倉(全國天下的糧倉,至少有五成是空的,或者是半空的)。

因為各地各級官吏都設有不少“雙層倉”,上層擱滿了糧食,從倉頂看去滿滿一片,但底下卻全是空的。

相關地方官商相互勾結,沆瀣一氣,分工合作,利益分成。先用雙層倉瞞報存糧,而將沒有入倉的糧食轉入各個米行,收取暴利。

、以陳代新,瞞天過海(連乾隆皇帝吃的都不一定是新米)。

大量的江南陳米通過漕運源源不斷地運到京城,當時清朝官員的俸祿很多都是以米代銀,憑米券從京城的倉裡領出來的一般都是糟米、陳米。

京裡的官員為了吃到好米就把米券低價賣給不法米商,不法米商通過高價賣出好米及平價賣出米券來獲利。

天下糧倉,“火龍燒倉”背後糧食的貓膩


05

三、無中生有,趁火打劫(假借“火龍燒倉”的說法欲蓋彌彰)。

在案情初露端倪,還尚未來得及向朝廷奏報,倉糧實際虧空的事的時候,消息洩露,突然就不明不白地遭遇燒倉之禍。

通州西倉突遇火災,十七座倉廒一夜之間被一把大火燒了個精光,成為一片焦土。

貯滿糧食的倉庫,按說都會有重兵把守。然而劫後餘生的兵丁卻一致說是,昨晚看見一雌一雄兩條火龍在火焰上空嬉戲,形似火龍所為,也就是天災。

其實稍微懂知道點糧食知識的都明白:只有菜籽,豆粕,棉粕在長期儲存中水分含量較高的情況下可能產生自燃!

至於其它……不得而知!

天下糧倉,“火龍燒倉”背後糧食的貓膩

但不得不說,中國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同樣的手法,改頭換面一下,依然可以反覆使用,且有些人士深諳此道,心存僥倖,樂此不疲。

當然,最後找出了這一切的幕後總管,包括倉場總督苗宗舒,漕運總督潘世貴兩位正二品大吏的幕後黑手。

他們先後在絕望中畏罪自殺,但地上留下的鮮血依然警示後人:

玩火者,必自焚!

天下糧倉,“火龍燒倉”背後糧食的貓膩


分享到:


相關文章: